第 1 节
作者:
一半儿 更新:2023-01-03 17:21 字数:4764
序言:教育的真谛
钱理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
也许真是因为老了,心也变得柔软起来,我只是读了本书的一部分,就止不住流了好几次眼泪。明知道这本书不是给我看的,而是让孩子们读的,我却依然读得如此投入——这是一本真正的启蒙书,而且不只是启孩子之蒙。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尽管忝身于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老语文教师队伍之列,但我真的懂得了“教育的真谛”了吗?
就拿本书用得颇为频繁的词“神圣”二字来说吧,我们早已经把它忘却了,甚至是讳莫如深了,以致今天究竟有几个教师是怀着“神圣感”走上讲台的?而我们的社会又有谁真正把教师视为一个“神圣的职业”?记得曾看到一篇文章,说某教授视三尺讲台为“圣坛”,每次上课,都要认真梳洗,特别是九月一日开学前必将沐浴,衣冠楚楚地出现在新学生面前,学生看着就觉得亲切、舒坦,神圣感油然而生,老师还没有开口,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真正吸引学生的,不只是外表,更是教师的精神、气度,因此有些教师衣着随意,也依然为学生所倾慕。但这些“故事”听起来似乎已十分遥远了,“古风”早已不存在了。
“魅力”这个词也是本书的作者最爱用的:“教育的魅力”、“语言的魅力”等等。但这样的词也被“陌生化”了。教师越来越变成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商业化行为。学生出钱,老师卖知识,“赚钱”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唯一的动力,“教育的魅力”所产生的教师生命的内在驱动力早已是“天方夜谈”了。
还有“爱”,这是这本书的“主题词”,更是“不合时宜”。我们早就视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将其批得“体无完肤”了。至于本书的论述中心——“对中学生的爱情教育”恐怕题目本身就足以把人吓跑。……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这样的“面对”是让人十分痛苦的。我甚至感到自己的“心”在流血:我仿佛觉得,和我的生命相连接的“教育”的母体被肢解、掏空了。
是的,被掏空的,正是教育的核心:“人”与“精神”。
不错,本世纪我们曾有过将“精神”绝对化,鼓吹荒唐的“唯意志论”的时代,导致了全民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极端贫困化。我们也有过在“培养纯粹的人”的旗号下,将人工具化的历史教训,这都是不应该忘记的。但难道我们真的在泼去污水的同时,也必须将“孩子”倒掉吗?
本书的作者说得很对:我们正在进行“教育观”的较量。当社会物欲横流,腐败的毒汁渗向下一代时,我们必须坚守住教育这块“精神的圣地”;当孩子们的身边充满了各种急功近利的诱惑甚至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心去热爱周围的人们,去帮助周围的人们,引导他们在走向高尚的路上迈进”。
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的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我们自然知道自身努力的有限性。我总要想起鲁迅说过的那句话:我们所做的,不过“如一箭之射入大海”,实在是可怜得很的。但我们又确实不能坐等“客观条件的成熟”,我们的生命说不定就会在这等待中荒废的。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我这才明白,曾宏燕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如此感动,原因大概就在于此。我们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本不难看出曾老师努力的艰难,但她却在给她的有限的自由空间里,做了一首首多么精美的教育的“诗篇”啊,她把她的学生带入了怎样一个美好的世界啊。当你读着这本书,随着曾老师和她的学生一起,来到郊外,听着曾老师亲切的召唤:“你们听一听,树林里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你们能读出云儿讲述的故事吗?”……你能不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和谐吗?……当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你与年轻的学子一起听曾老师讲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蒂与美少年阿多尼斯神的爱情故事,讲反抗罗马统治的青年基督徒瓦伦泰因在给心上人写了情书后,坦然走向刑场的故事,你能不感到“当学生们在语言的世界里领略唯有人类才拥有的美好感情,那语言的魅力,那情感的圣洁不是潜移默化地渗入了他们的心田”?你一定会像曾老师那样想到,“我们在倾听心灵真实的声音,而无须回避也无须讳饰”,“为什么我们不能以美好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呢?”……当你听着曾老师的娓娓倾诉:“与其说我陪伴学生们度过了人生的重要阶段,不如说是他们使我领悟了生存的价值,从而使我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刻的体验”,大概你也会像曾老师那样,因此“愈加理解了教育的真谛,愈加因自己的生命能为之奉献而欢欣”……曾老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他的这本总结式的书,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怎样一个广阔、自由的教育天地,引发了我们的缕缕情思,无尽遐想……
而且,你还会发现,在你的周围,就有这样的“曾老师”,同样充满了对教育、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样进行着创造性的教育试验。其实你自己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类似曾老师这样的创造欲求?是的,目前“曾老师”们在教师的总数中,比例还不算大,但正像我经常说的那样,中国的人口多,教师队伍也相当庞大,“曾老师”的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分散的有志于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曾老师”们应该互相了解,互相支持,进行心的与实际经验的交流,在“相濡以沫”中,我们会感到自己并不孤独,还有“真同志”在——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读曾老师的这本书,写这篇“序言”,呼唤着相识与不相识的“曾老师”,或许可以从这里看到一点中国教育的微茫的希望。
在本书“后记”的末尾,作者满怀激情地谈到“这本书是幸运的,因为她诞生在世纪之交的年代,带着二十世纪的梦想,跨入新世纪更加辉煌灿烂的生活。她希望自己年轻的生命能给同样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带来欢欣和希望,她更希望自己那稚嫩的声音和着春天万物萌发的生命之歌加入到新世纪的旋律之中”。
也许是年龄的差距,我并没有作者这样的乐观;但我仍愿意和作者以及本书的读者一起,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向前走去。
第一部分:爱的追问 爱情是什么
自序:爱情教育的春天来了
曾宏燕
二十年前,我开始尝试爱情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给了我指引;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将自己爱情教育的实践体会,再一次和朋友们分享。
我的爱情教育实践,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所以我坚信,没有爱情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
二十几年前就有人启用了“早恋”的概念,而这些年,孩子们的“早恋”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逐步升级到直奔“性”的主题。于是,性教育又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但校园里“性行为”并未因此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以“生物利己主义”为前提的性教育,怎能解决需要以道德来约束的行为呢?我不是否认性教育的作用,但没有以爱情教育为前提的性教育,充其量也只是一种生理卫生知识的扫盲行动。
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大师们早有深刻的论述。上世纪的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利用人类文明提供的丰富经验,把年轻人的本能的性欲变成高尚的爱的情感。”多么深刻的话!教育要做的,不是愚蠢地去试图阻止“早恋”的发生,也不是停留在性问题上纠缠不清,而是应该将孩子的精神引领到一个高级层面——爱的情感。
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信仰教育,而让他们心怀爱情信仰的的途径则是爱情教育。
通过爱情教育,我们可让孩子知道,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圣洁的情感,她会给人以明智和高尚,她是你人生路上的一颗指引幸福的星辰。
通过爱情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在充实的精神活动和积极的生活状态中体味青春。
通过爱情教育,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走出青春期的困惑,让他们学会在面对中去处理现实的种种难题。
……
总之,爱情教育在给孩子们爱情信仰的同时,也给了他们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指导。
这就是我二十年里一直坚持爱情教育而始终没有放弃的理由。
今天,我已欣喜地看到,爱情教育的春天来了!
如果说几年前的《新语文读本》作为课外读本首次将爱情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其编排中的话,那么去年上海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专设爱情教育的单元则是首开语文课本之先例。还有,现在有更多的教育同仁在他们信件和电话中表达了对爱情教育的关注。
爱情,是人类关系创造的美丽花冠,,在这春天里,祝福我们的孩子们在未来都能带着这顶美丽的花冠步入情感的圣殿!为了这美好的祝福,让我们在爱情教育的领域里付出更大的努力,让爱情教育的春天带来更多的芬芳和色彩!
第一部分:爱的追问 爱情是什么
爱的追问:爱情是什么
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情人节,学生把红色的玫瑰摆在了课桌上,老师从“情人节的来历”开始,与学生们进行了爱的对话。
爱情是什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爱情“那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位作家通过童话中的人物对话告诉我们,爱情是责任是忠贞是快乐。在经历了爱情之后,一位诗人说,爱情是一种“意念”;一位科学家说,爱情是“无尽的思念”;一位思想家说,爱情是“相携一生”;一位普通人说,爱情是“一辈子对你好”。
爱情是什么?走进历史的画卷,你会明白,爱情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而是经由婚姻的沿革和文明的发展才诞生的,所以,爱情是文明之子。
爱情是什么?在爱的属性的探究中,你会知道,爱情是由性的种子发育而成,爱情是只会发生在成熟男女青年之间的一种感情。
第一部分:爱的追问 爱情是什么
情人节 玫瑰绽放在教室里
——学生也“过”情人节
学生也过情人节?
我惊呆了,在迈进教室的瞬间。
玫瑰,红色的玫瑰在学生的课桌上绽放着笑靥。
今天?噢,我猛地记起,今天是情人节。
情人节,这一西方人的节日,不知何时,也成了中国人的时尚,更没有想到,学生们竟然也享受起这个节日。
一丝惊诧在我眉宇间掠过,这瞬间的表情未能躲过孩子们的眼睛,教室里有了些许的骚动,有的互递眼色,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左顾右盼。看来,这是他们给我这新上任不久的班主任精心准备的一份情人节“礼物”啊!
“哦,你们用这么美丽的玫瑰花来装点这节语文课,我真有点受宠若惊了。”我笑呵呵地说。也许是我的话出乎他们的意料,也许是我的幽默让他们不知所措,教室里出现了瞬时的安静。我走下讲台,随手从一个学生的课桌上拿起一支玫瑰∶“好漂亮的红玫瑰呀!”我一边欣赏着手中的玫瑰,一边由衷地赞叹着。接着,我又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在一个非常的日子,选择了一种有特定意义的花,放置于一个特殊的场合,给我出了一道即兴的教育话题。是不是啊?”学生们听了我这一口气说出来的话,都笑了,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
情人节的来历
“那我先问问你们,是否听说过有关红玫瑰的传说?”学生们纷纷摇头,我又说,“其实,看过《希腊的神话与传说》的同学应该记得,书里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古希腊,一位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蒂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神,有一天,阿多尼斯出外打猎被野猪咬伤,阿芙罗狄蒂闻讯后,急忙赶来,当她奔向奄奄一息的阿多尼斯时,却在匆忙中不小心一脚踩在白玫瑰上,白玫瑰刺把女神的脚刺伤了,殷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后来,在女神鲜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一丛丛鲜红欲滴的美丽的红玫瑰。源于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后来的西方人便开始用红色的玫瑰来象征爱情。当然,那是西方的神话演绎的关于红玫瑰的故事。其实,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象征爱情的花卉。比如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是以红梅、凤仙、红莲、红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