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曾氏六合网      更新:2022-12-23 20:30      字数:5172
  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词从国破家亡的现实写起。“梦绕神州路”是说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国土,
  连做梦都在绕着上汴京的路上转。“神州”本指中国,这里主要指被金人侵
  占的汴京。“怅秋风”以下三句写自己梦中所见。当他梦里走向汴京时,被
  秋风引起了惆怅的感情。那里已是“连营画角”,驻扎着金兵的各个军营,
  吹起了此起彼伏的军号声。再看看汴京的宫殿已经荒废了。“故宫离黍”是
  说以前盖着宫殿的地方如今长满了禾黍 (大黄米一类植物)。这里写他梦到
  汴京所见,也许是他真的做了这样的梦,也许是他的想象,总之是写出北宋
  灭亡、汴京荒芜了。接下去就提出了问题。
  “底事昆仑倾砥柱”以下三句,就是问为什么北宋会灭亡的呢?接下去
  先不作回答,先描写北宋灭亡、人民遭难的惨状。因为什么缘故昆仑山崩塌,
  砥柱山倾倒,以致黄河泛滥成灾,到处乱流呢?在这里,词人用山崩地裂、
  洪水泛滥来比喻金兵灭亡北宋,把广大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事实。
  洪水冲毁了家园,人们纷纷逃难,千万个村庄成了狐狸和野兔的乐园。“底
  事”,什么事。“昆仑”、“砥柱”都是山名。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砥
  柱山在黄河中。“九地”,也就是九州大地。“乱注”,到处乱流。“聚万
  落千村狐兔”的“聚”字,突出了狐、兔之多,表现出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苦
  难。
  作者已用浓重的笔墨写出了亡国之痛,至此便很自然地要问:这一切是
  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谁的过错呢?在当时,这答案不能明白讲出,所以,词
  人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两句诗,来暗示亡国破家的罪
  责应该由最高统治者来承担。“天意高难问”以下四句是说:天(比喻最高
  统治者)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它的心意很难问明白,人之常情是越到老年就
  越容易产生悲感,更何况今天在南浦送胡铨到新州去呢?“老易”,越老越
  容易。“悲难诉”,是说悲愁无法诉说得清楚。“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
  “君”,指胡铨。这里从“天意高难问”,联系到胡铨因反对屈辱和议而被
  流放,就婉转地透露出南宋小朝廷走投降主义路线,造成苟安局面,无法收
  复失地。
  下片写出了作者对胡铨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的慰勉。
  开头四句是写词人送别胡铨时所看到的景致。“凉生岸柳催残暑”点明
  季节,说明作者写词时,是在夏末秋初。凉风吹动岸边的柳树,仿佛在催着
  残存的暑气赶快退尽。天上,银河明亮,星星稀疏,月亮清淡,不时有一两
  片云彩轻轻遮住月亮,又忽然飞了过去。“耿斜河”是说银河在夏夜显得很
  清晰。“耿”是明亮的意思。“斜河”指夜深时银河的方位已变得倾斜了。
  “断云”,这里指小片的云。“微度”,轻轻地飘过去。这时词人在想些什
  … 页面 34…
  么?从“万里江山知何处”到“书成谁与”几句,就具体地写出了作者所想
  的内容。胡铨流放新州,从此相隔万里,再不知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回想以
  前,两人常常在夜里面对面躺在床上谈心,而今后,传书的大雁飞不到偏僻
  边远的新州,信写成了,又该交给谁寄去呢?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被作者对
  友人的深挚感情所感动吗?“回首”,回想起。“书成谁与”,是说,写好
  信,让谁给送去呢?
  但是,作者并不到此为止,“目尽青天怀今古”以下两句,便把词的思
  想境界大大提高了一步。“目尽青天”是说词人仰起头来久久地凝视青天,
  仿佛要把它看透。“怀今古”是指追思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儿曹恩怨相
  尔汝”出自唐朝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这原是形容颖师的琴声就象小孩子一忽儿埋怨、一忽儿又和好那样。“儿曹”,
  即儿辈。“儿曹恩怨”指小孩儿之间一会儿要好,一会儿埋怨。“尔”和“汝”,
  都是“你”的意思,“相尔汝”是形容两人讲话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那种样子。
  “肯”是“哪里肯”的意思。这两句借用韩愈的诗句而加以变化,意思是说
  张元干和胡铨在分手时能够放眼天下,怀想古今,相互勉励以英雄人物为榜
  样,顽强地斗争下去,而决不肯象小儿女似地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别。思怨
  在这里指交情。
  在词的最后两句作者以高昂的调子写道:来,让我们高高举起酒杯(“大
  白”就是酒杯),听我唱一曲豪壮的《金缕曲》(《贺新郎》的别名)来为
  你送行吧!这就把不肯屈服、坚持斗争的精神推向了高潮,使这首词产生了
  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相传张元干因为写了这首词,也受到了革除功名的
  处罚,由此也可见它确实是刺痛了南宋当权者的。
  点       绛      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
  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叶梦得(一○七七——一一四八),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今江
  苏省)人。做过建康 (南京)知府。晚年退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绍兴乙卯”,指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这一年,叶
  梦得五十九岁,闲居在吴兴的卞山,这首词是他登上卞山绝顶 (最高峰)的
  小亭以后写的。
  “缥缈危亭”是说这个小亭位于高山之巅'diān',为云雾所缭绕,远远
  望去,时隐时现,似有若无,这就是所说的“缥缈'piāomiǎo'”。“危”是
  高的意思。作者和同游者登上这个亭子,感到心情舒畅,便兴奋地谈笑起来,
  因为所在地势高,所以说是“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两句,是说他们在山顶跟谁同赏风景呢?极目远眺,只见滔滔云雾犹如万里
  长江的波浪,从眼前一直伸展到辽阔的地方。“与谁同赏”是明知故问,和
  作者同赏的人,显然是下文所说的那一个 (或几个)“少年”。“烟浪”指
  … 页面 35…
  云雾滚滚,如同波浪。用一个“横”字,是为描写它的宽阔和无边无际。
  上片四句写了登临之事和所见之景。下片便转入情感的抒发。这时作者
  快六十岁了,渐渐进入了老境,所以说是“老去”。这首词写的就是“老去”
  时的“情怀”。叶梦得的前半生在北宋王朝做官,对于北宋王朝的覆亡和北
  方大片国土的沦丧,感到痛心。后来,他在南宋王朝做官的时候,曾为抗金
  事业做过贡献。现在他虽已退休在家,可是为收复国土而出力的热忱却并未
  减退。“天涯”指极遥远的地方。“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是说自己虽
  已年老,但至今还梦想着从金人手中夺回全部沦丧了的土地,一直把敌人驱
  逐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然而,作者的这种愿望究竟能否实现呢?“空惆怅”
  三个字又流露了他很深的忧郁情绪。“空惆怅”,就是白白地叹息和失望的
  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腐朽的南宋朝廷是很不满的。可是,作
  者不愿意年轻人也同自己一样无所作为,在词的最后两句,他对同游者说:
  你们年轻人,应当心胸开阔、意气昂扬,可别学我这老头儿的样呵!“衰翁”,
  衰弱的老头。显然,这是作者鼓励年轻人应当振作精神,积极为收复中原故
  土贡献力量,从而也表现出了他的一腔爱国热情。
  蝶       恋      花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
  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
  蓬莱远。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 (在今山东省)人,
  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爱好文艺,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从事金石书画
  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她擅长诗文,词的成就很高。她的词格调清新,语言朴
  素,长于白描,自成一格。前期主要写女子的生活和感情。一一二七年金兵
  南下,北宋灭亡后,她逃难到南方,经受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这在
  她后期的词中有所反映。
  这首词是李清照路过昌乐 (在今山东省)时,晚上在客馆里怀念姊妹而
  作。
  词是在眼泪和歌声中展开的。看,她哭得多么伤心。丝绸的薄衫被泪水
  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她已经把著名的送别曲—— 《阳
  关三叠》唱过无数次了。《阳关三叠》即唐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
  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以称为“三叠”,是因为按照曲谱的规定,“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在演
  唱时应反复三遍,以表现依依借别之情。苏轼《论三叠歌法》里说:“若通
  一首言之,又是四叠。”指每句都重唱一遍,到重唱第四句称“四叠”。这
  里称“四叠阳关”,即着重在重唱第四句,就更加突出了这支送别曲的惜别
  深情。她为什么这样难过地再三唱起送别曲呢?原来,就象绵延不断的山岭
  竟然断裂了那样,她和姊妹分别了。萧萧的细雨声,更增添了她独处客馆(孤
  馆)的寂寞。这支她的姊妹在分别时唱过的歌曲,她每重新唱一遍,看来都
  … 页面 36…
  能使她重新回味分别时的情义,这或许可以稍稍慰藉她那充满思念的情怀
  吧!
  就这样,在上片中,作者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
  “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把我们引进了她雨中伤别的境
  界。
  词的下片,从正面对她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方寸”,指心。“酒盏'zhǎn'”,酒怀。她由
  于怀念分离的姊妹而心烦意乱,以至连饮酒话别时,杯中斟了多少酒也记不
  清了。为什么单单提到酒盏呢?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
  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
  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
  去搜索记忆。李清照在为伤别而努力回忆时,却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
  浅”,可见她的思绪之乱了。
  回忆产生于思念,却不能解除思念。她只好自我宽慰。“好把音书凭过
  雁,东莱不似蓬莱远”。“音书”,即书信。“凭”,这里是托付的意思。
  当时,李清照从青州(在今山东益都县)到东莱(在今山东省掖县)去,她
  的丈夫正在东莱做地方长官。
  而蓬莱呢,却是神话中的海中仙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在无可奈何
  之中,安慰她的姊妹,她到东莱去,离姊妹所住的地方,究竟不算太远,还
  是可以通过写信来致意的。在这里,她用了大雁传书的传说,并且将东莱与
  蓬莱巧妙地加以联想,表示了要和姊妹通信的愿望。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
  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
  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
  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
  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
  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
  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
  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