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节
作者:
西门在线 更新:2022-12-12 20:18 字数:4813
蚁氡H头潘降胤剑囟ㄊ且桓龀錾奶亍?銮抑惺椴荒芫梦尴啵绻禄牡。偌腋Φ痹缱鼍龆ā!?br />
赵顼连忙说道:“皇祖母教诲,孙儿不敢不听。石越青苗法改良和农业合作社,当预备推行全国。然而王安石也是极有才能的大臣,现在除他之外,仓促无人可用。”
高太后听他这么说,在旁边说道:“官家,何谓无人可用?韩琦、富弼老臣,司马光、文彦博老成之辈,苏轼兄弟是仁宗亲口说的宰相之才,便是石越,依孤家看,也比王安石老成。”
赵顼苦笑道:“韩琦老了,加上边防缺一帅才,非韩琦不能镇守,富弼病体缠身,文彦博已是枢密使,枢府亦不能无人,司马光太过保守,苏轼兄弟是轻佻之辈,行为不检,在地方历练或有所成,石越的确是个人才,但是他年纪太轻,资历太浅,用来参赞机务辄可,如果遽然重要,肯定不能服众。儿臣亦有儿臣的苦衷,国家之势,非变不可,不变法不足以富国强兵,不用王安石,儿臣无人可用。”
“况且王安石也有他的长处,不仅仅长学见识皆是人中之杰,而且敢任事不避嫌怨,不怕把天下的怨恨的聚于己身,一心想着国家百姓,这种人是难得的忠臣。”
曹太后默然良久,方温言说道:“官家自有官家的见识,只要官家记得,做皇帝关系天下的兴亡,行事一定要老成谨慎。时时刻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里,小心行事,就能做一个好皇帝。现在朝局乱成这样,稳定朝局才是关键,不管官家用不用王安石,都要早下决断,中书不可无宰相。有了宰相,朝中官员才不会首尾两端,一心想着谋自己的利益,他们才能安心办事。这一节皇帝一定要记住。”
赵顼笑道:“皇祖母的教训,孙儿牢记在心。”
虽然打定主意早下决断,但是赵顼催王安石视事的诏书却全部被王安石给退了回来。
做为王安石,不仅仅是因为他现在心里还在犹疑不断,也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政治气氛,不适合他回到相位上。白水潭之案未决,请皇帝罢免王安石的奏章没有被批驳下去,就证明皇帝的态度依然不够明朗,王安石是断然不会返回中书省的。
月底,司天监灵台郎亢瑛上书:“天久阴,乃大狱久拖未决之象,请陛下早断白水潭之案;星失度,主中书无相,朝政紊乱,请陛下早下决断。”
这一道奏章,立即成为了朝野关注的焦点,利用天象来敦促皇帝早日解决当时乱得一塌糊涂的朝局,正是各方面都盼望的,这两件事久拖不决,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赵顼把这道奏章发到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当天,冯京和文彦博就各自拜章,以为白水潭之案,不宜久拖,二人一齐推荐周敦颐权知开封府,审理此案;而曾布、王雱等人则推荐常秩与李定。
虽然各方面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人选来得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但是最后的任命却不是双方推荐的任何一人,而是以陈绎权知开封府,审理白水潭之案。
这道任命传来的时候,石越正和李丁文在下棋,结果一着子落下,紧了自己一口气。
李丁文淡淡的笑道:“公子,不必如此担心,陈绎主审此案,正足以表明皇上的心迹。”
“哦,何以见得?”
“陈绎一向被人认为是新党,和王安石一派关系密切,但是实际上却即不是衙内派,也不是吕派,陈绎一向以能平冤案,能断大案出名,皇上亲口嘉叹断案不避权贵的强项令,这次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皇上是想借他的令名来堵住众人之嘴,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李丁文一边落子一边侃侃而谈,他说的“衙内派”即是指王雱派。
石越苦笑道:“我们好不容易通过沈括,说服郎亢瑛,得到这次机会。本以为中书枢密一齐推荐周敦颐,皇上决无可能驳回。以周敦颐和二程的关系,加上他一向的性格和个人的威望,足以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结果。现在陈绎上任,就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变数了。”
“但是周敦颐也有一个缺点,他和二程有师生关系,他的断案难免有嫌疑。而陈绎则让人挑不出毛病来,而且资历与威望,都是恰到好处。公子不必太担心,我以为陈绎断案,我们虽然不会有最好的结果,也不会太差。至少桑公子我敢担保无事。”李丁文倒是显得很放心。
“也只好如此了,总比李定和常秩要好。”到了这时节,石越也只好自我安慰,“潜光兄,你说是谁举荐的陈绎?如果只是圣心决断,皇上决不能同时驳了中书和枢密的面子。”
“还能是谁?只有王珪这个老狐狸。他揣慕上意,也不敢得罪王安石,也不敢得罪公子,便出了这么个主意。”李丁文冷笑道,“不过也好,公子可以去安慰桑家,长卿不久就可以出狱了。”
“也是,我这就过去一次,桑夫人急得人都快垮了,这次总算有个准信了。杭州那件事情办得怎么样了?”石越一边说一边吩咐侍剑备马。
“唐甘南来信,说一切妥当,苏轼也报了平安。公子尽管放心。”
“那我说的海外船行的事情呢?”
“唐甘南说正在办,今年桑家和唐家的棉布生意赚大了,再加上在两浙等三路办钱庄的收入,现在两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巨富那是不夸张了。海外贸易本来利润就高得惊人,现在他们财力足够,自然也会宽出手来支持。”李丁文一边说一边想着什么,终于说道:“公子,有件事你还得注意……”
石越漫不经心的问道:“什么事?”
“桑唐两家现在财力越来越大,虽然说两家和公子荣辱相关,但是我担心总有一天他们会脱出我们的掌握,特别是将来公子难免要他们花大钱做一些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我以为应当早做打算。”李丁文低着声音说道。
石越愕然望着李丁文,“算计桑唐两家?”
这件事他想都没有想过,两家对他石越应当是有恩有情的。
李丁文淡淡的点了头,好像他说的是去隔壁酒家打壶酒一样,“我们应当在桑唐两家中安插一些人手,以便于控制。另外,桑家小姐快到出阁的年纪了,她和公子情投意合,不如我去帮公子说亲,桑家断无不允之理。”
“你说什么?你要我娶梓儿拉拢桑家?”石越压低了嗓子吼道,狠狠的盯着李丁文。现在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有奥贝斯坦类型的人物存在了。
但李丁文却毫不在意,只淡淡的说道:“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况公子和桑小姐非常相配,用婚事来巩固彼此的关系,有何不可?我以为桑家也是非常希望的。”
“你闭嘴!我才不要因为这样恶心的原因成亲。”石越翻身上马,狠狠的说道。
李丁文似笑非笑的看了石越一眼,不再说这个话题,“沈括说后天是兵器研究院第一次试验新的炼钢法,公子要不要去看?”
“等我回来再说吧。”石越抽了一下马,带着侍剑扬长而去。
正李丁文所说的,陈绎在新党中,是属于那种“实干派”,这些人支持新法,勇于实干,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新法给了他们展现才华的机会,能够更快的得到提升,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对新法本身,亦有着相当的政治认同。他们虽然有自私的一面,却有着极为出众的政治才华。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在新党只是少数,而且对决策的影响甚微。新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决大部分人把决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和旧党的争吵之上,甚至极端的走向“旧党反对的,我们就支持”这样的困境。
看着开封府的大门,陈绎颇有几分感想,自己终于可以走进这扇大门,坐在公案之后决断冤狱了。被皇帝亲口嘉奖“断案不避权贵”的自己,能不能和已经成为传奇被百姓们传唱的包拯一样,在开封府立下自己的千世的令名呢?想到这里,陈绎的手心里便全是热乎乎的汗水。
名动天下,关系到朝野的白水潭之案,对自己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千载难得的机会。陈绎心里非常明白,处置得当,自己未必比不上十几年在这里断案的包拯,处置不当,邓绾就是前车之鉴。
正在这里心潮澎湃的陈绎,忽听到自己的家人轻声说道:“王丞相公子来访。”
第七节 拗相公(中)01
陈绎自然知道王雱所为何来,他微微冷笑了一下,对家人说道:“请王公子到客厅,我马上过去。”
一直以来,王雱都有点看不起陈绎,因为陈绎“闺门不肃”,士林清议对此颇多指摘,只有王安石那样超凡脱俗之辈,才会不在乎那些私人的事情,他在乎的是,陈绎是一个国家的干材,但王雱却没有父亲这种胸襟与气度,这次要登门拜访陈绎,实在是情非得已。
在客厅等了好久,陈绎才一边整理衣服一边从内室出来,王雱挤出笑容说道:“和叔,恭喜你坐了开封府。”
陈绎抱了抱拳,说道:“让元泽久等了,还望恕罪。”
“哪里的话,和叔现在贵人事忙嘛。”王雱一语双关。
陈绎笑了一下,问道:“元泽此来,不知有何指教?我知道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王雱一边喝了一口茶,看了陈绎一眼,细里慢条的说道:“和叔说得不错,在下此来,的确是有点事情。”
“还请明示?”
“和叔,不知你对白水潭之案有何看法?”王雱投石问路。
“圣上命我主审此案,其中案情我却还没来得及弄清楚,现在说有什么看法,实在是言之过早。”陈绎一本正经的说道。
王雱笑道:“哦,若依在下看,这案情却是很明白的。”
陈绎若有所思的望了王雱一眼,微微笑道:“愿闻其详。”
“桑充国与程颐、孙觉借《白水潭学刊》,指使、纵容李治平等十三名学生诋毁、污蔑朝政,事后段子介又挟刃拒捕,张淳、袁景文以及国子监李旭等十七人鼓动学生叩阙,要挟朝廷,以求侥幸脱罪。案情可谓清晰无比。”王雱摇头晃脑的说道。
陈绎听得哑然失笑:“若是如元泽所说,那邓文约就不会被皇上罢官了,皇上何必要我来权知开封府,这样清晰的案情,韩维怎么会断不了。”
王雱听得脸色一黑,沉声问道:“那么和叔的高见是?”
陈绎笑道:“现在案情未明,我身为主审官,不能妄下结论。待我查明案情,自然会禀公处理。”
王雱冷笑一声,从袖子拿出来两份奏章,轻轻递给陈绎。
陈绎疑惑的接了过来,不动声色的看完,轻轻掩上,又递还回王雱。
这两份奏章一份是弹劾陈绎循私希合上意,放纵有罪之人,一份则是说陈绎文学出色,明达吏事,办案公允,推荐陈绎入中书省。显然,这两封内容完全相反的奏章在不同的情况,只有一封会呈到皇帝面前。
王雱轻轻的把奏折接了过来,收好了,似乎漫不经心的说道:“我刚才拜访几个御史,看到他们在写奏折,便凭记忆默了复本,这次来,也顺便给和叔掉个醒。”
陈绎冷笑道:“如此多谢元泽了。”
陈绎的确不愧是以能断冤案著称的能吏,十天之内,走马灯似的提录了白水潭学生、印刷坊老板伙计、白水潭村民、国子监学员等近三百名人证的口供,记录了厚达数千页的案卷,终于审定白水潭之案。
“……虽涉案白水潭十三学员在逃,不能到案,然由诸人口供,臣可知桑充国实为无罪,《白水潭学刊》刊录文章规则,是提举胄案虞部事石越所定,桑氏亦无可如何;且其人为人敦敏,性情温厚,轻财仗义,兼之学问出众,勤于校务,在白水潭学院颇受爱戴,邓绾轻率欲入其之罪,且轻用刑具,故激起大变。微臣以为按律桑充国当无罪释放。其余程颐孙觉,本是朝廷大臣,虽有失察纵容之罪,然大宋律法并无条例可按,臣以为加以训诫即可。段子介本非大罪,杖责即可。白水潭学院李治平以下十三学员,诋毁执政大臣,妄议朝政,事后又潜逃,渺视王法,按律可革去功名,交原籍看管。
……又白水潭学员张淳、袁景文以及国子监李旭等十七人,聚众叩阙,要挟朝廷,大不敬,虽情有可原,然国法所系,不能不问,臣以为皆可革过功名,交原籍看管……”
赵顼一边看着陈绎的奏折,一边对文彦博问道:“文卿,你以为陈绎判得如何?”
文彦博沉声说道:“陛下,臣以为陈绎判得太轻了。”
“哦?”
“聚众叩阙这件事情,臣以为当刺配三千里,以惩来者。”文彦博对于这些人没有好感。
赵顼低头沉吟了一会,对一旁的冯京问道:“冯卿,你以为呢?”
冯京微笑道:“微臣以为是判得太重。”
“哦?”
“白水潭十三人并非每个人的文章都是诋毁执政的,其中有一些人不过是议论古代政治得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