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开了 更新:2022-12-03 20:02 字数:4808
褂锌瓶说馈⑵肽屯呃忱铮」芡呃忱锏牟斡胫皇浅鲇诶衩病R虼耍颐强梢运担馕幌执晌难ё谑Γ窃谝帐踔嫉摹?ǚ蚩ò装子玫挛男醋髁耍鹿硕运佣患D纱馄诩洌蛭怯烫硕髌繁唤!?br />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经将好的读者比作为珍禽,是非常稀罕的族类。他们眼光独到而充满智慧,态度客观而有分寸,比起好作家还要稀罕。维亚拉特就属于这类珍禽。早在1931年,他就给纪德写信说:“如果我说出卡夫卡这个名字,人家会问我你说的是谁。如果我说他是奥地利人,犹太裔,现在是捷克人,大家对这个外乡佬会表示鄙夷。但如果我又说,他可能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人家会将我当成一个无害的神经汉。”
那个大雪的早晨,真是个天造地设的早晨,那个邮差,真是上天遣下来的信使。打从那时候开始,维亚拉特就将自己的人生作为本钱,投进卡夫卡的世界。他的投资没有错,本金不断为他生息。作者和译者永生永世不相遇,但两人搭配得很好,一个好像不断将作品从天上扔下来,另一个不断地接过来翻译,把它们扔到全欧洲,全美洲,全世界。卡夫卡逐渐膨胀,原来的基数没有增加,但所得数却越加越大。卡夫卡变成一股热,一种哲学,一种风格,一种时尚,谁不卡夫卡一下谁就不时髦。一种溯流而上的荒唐,笼罩着整个世界文坛。
卡夫卡是谁?卡夫卡是《诉讼》中那个被控者约瑟夫·K。他任职于银行,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但大家都说他有罪,把他当成老鼠般穷追猛打。他为自己辩解,直至精疲力竭,但白费心机,得不到赦免,最后死在刽子手的手里。直教人从此没法解释什么叫罪,什么叫罚。生命只是一场失误,一场玩笑,而人类的世界只是一场大闹剧的舞台。以书论书,这无疑是荒谬,是攻击现实丑化现实。但如果掩卷细思,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看看,你就会明白谁是卡夫卡。原来K的遭遇就是人的遭遇,K生活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这种现实我们还见得少么?白白得个罪名,白白丢了生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人还少么?从这个角度看来,卡氏和他的荒谬就有现实意义,就有先知先觉的地位。
卡夫卡是谁?他是《城堡》中的测量者。他想得到准许到一条村庄定居,继续他的测量工作。该村由一个冬日神秘的伯爵统治着,这位传奇人物住在城堡里。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他到达那条村子。坐落在一座山丘上的城堡,静悄悄地守着地平线,散发出一种神秘,一种魔力。它脚下的村子被魇住了,人们听天由命地生活在一种看不见的主宰中。城堡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它被笼罩在一种幻觉和喧声当中。他听见教堂的钟声,听见牧歌。他给城堡送出讯息,也得到对方的回答,但没法接近。他非常固执,非要进入城堡找到那位爵爷Klamm不可。但用尽一切努力,费尽唇舌,走得精疲力竭,还是没法走进去,一切通向城堡的道路都是死胡同。最后他在村子的一间酒店里,透过一间房间的锁匙孔,看到里面有一大群公务人员,还有那位爵爷,
正在一边抽雪茄,一边喝啤酒。那群人到村子时,习惯在这家酒店落脚。他看见爵爷,还是不能接近他。你千辛万苦跟着测量员走了数百页书,只到达一个锁匙孔前面。城堡里面的世界,是一个永远的秘密。卡夫卡要说明什么?一个人在社会中企图得到一个落脚点的失望斗争?一个渺小的人在庞大的国家机器前的软弱无力?个人与国家机器的永远不协调?卡夫卡很煞风景,没让你进入城堡,你对城堡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但给了你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视野,给你一个观察的高度,让你自己去体验去思考。
谁是卡夫卡?卡夫卡是那个银行职员萨姆沙,经过一夜的噩梦后,次日早晨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我出了什么事啦?”他看见窗外的天空,听见柜子上滴答滴答响着的闹钟,但他不能像往常那样动弹,老是滑回原位。无须达尔文的同意,人变成了虫。卡夫卡的故事就是一个疯子的故事,一个不曾目睹过现实世界的瞎子的故事,一个先验的故事。卡夫卡捷克语意是寒鸦,不是乌鸦。为什么不是乌鸦?
歌德与福楼拜都是卡夫卡偏爱的作家。但福楼拜拒绝触摸卡夫卡这类偶像,“唯恐他们的金箔黏在指头上”。而维亚拉特也说:“谁是真正的卡夫卡?我总是尽量避免去认识他,让他保持神秘面目。为什么要谈他?他以独一无二的,奇异的,才气横溢的作品为世人所认识就够了,为什么要揭走他这种荣誉?”
约瑟夫·K,测量者,大甲虫……整个精神原罪负疚者的世界,都是卡夫卡的化身。原罪来自于人的本质。这些来自于作者灵魂最深处的,在心理、精神、道德上,皆超出现实范围的群魔乱舞,给文学世界造就了一爿从未有过的陌生风景,一种精神道德寓言。从他们种种下意识的,以本能为主导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灵魂的不自在,看到活着的不自在,一种丢失自我的悲哀。作者通过怪异荒诞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揭去人对自己的种种约束和掩眼法,对它们的面目追本溯源。说卡夫卡神秘,神秘来自于他的超感觉。这种超感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或勇气承认,何况承认是一回事,作为作家,表达也是一回事。维亚拉特指出:“普鲁斯特的烦恼是地上的。他勇于叩门的保险箱,只是塞满了大地的时间,茶杯里的茶,掺上杂质的灵魂,尘世的密码。而卡夫卡的保险箱里面塞满了天空。”
但卡夫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生活在现实世界。据布罗德的回忆,他勤奋好学,待人谦逊,性格绝对真实,有着精确认真的人生态度,生活不荒唐,不胡来乱摔。他两回订婚,两回解除婚约,因为害怕婚姻生活影响他写作。周围世界对他自然有影响,但他的幻觉来自于人性,来自于内心的特殊感觉,如维亚拉特所说,“他的第四维空间”。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我脑子里有个庞大的世界!”又说:“我住在一条大河边,梦就跟着河水溯流而上。我停下脚步,跟它们交谈。它们知道很多东西,除了它们自己来自于何方。”
卡夫卡于1908年认识布罗德,是布罗德将他引入作家的圈子和布拉格的夜生活的,从而结识了一些作家。1912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费里斯的女郎,也是在布罗德家里结识的。当卡夫卡的作品得不到当代人赏识的时候,布罗德却珍惜他的劳动成果,没有遵照他的嘱咐,将他的手稿焚毁。但还是有一部分,在他逝世前不久,请最后的女朋友在他跟前烧毁了。他的书纳粹时期被禁,在前苏联被禁,从历史上看,卡夫卡的作品被自己和外界毁过好几回,都没有被全部毁掉,因为世界需要一个卡夫卡。需要他将一个在重重障眼法底下遮盖着的事物揭示出来,给我们一个第四维空间的世界。
屠格涅夫的法兰西岁月
像屠格涅夫这样一个非常俄罗斯的俄国作家,竟在法国先后居留了三十八年,最后死在那片土地上,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如果说,“进入,出来,不滞留”,是做客、生活、政治或其他领域上潇洒得体的姿态,屠格涅夫不把这个座右铭放在眼里,也会有人问,为什么?笔者也是带着“为什么”去看他在巴黎近郊布吉瓦尔的故居的。
1813年,拿破仑皇后约瑟芬在巴黎和凡尔赛宫之间购得一片土地,将马里美松宫的领地扩大。到她女儿手上,曾经易手。1874年,屠格涅夫和宝莲娜购得领地中沿塞纳河的八公顷地,其中包括一个英式花园,一座白色的意大利式别墅。一年后,屠格涅夫在接近别墅的小山丘上,建了一座两层红砖白石的俄式Datcha,阁楼和二楼各有阳台,向着塞纳河和宝莲娜那座白色楼房。屠格涅夫把这个与宝莲娜共有的物业命名为“弗雷纳”(Frènes)。
从此,那一带地方的居民,会经常看到一个老头在花园里或沿河散步。他高大,伟岸,胸膛宽厚,肩背不弯,走路时昂首阔步,大北世界般的白发在风中扬起,像故事中的传奇人物。
提起屠氏,大家首先想起的是他的《猎人笔记》。1852年2月,讽刺作家果戈理逝世,屠氏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果戈理逝世了!有哪一颗俄罗斯灵魂不被这几个字震撼?……他逝世了,这个人,以他的名字标志了我们的文学时代,我们为这个人骄傲。”这篇文章被禁止在圣彼得斯堡刊登,他拿到莫斯科去发表,触怒了当局。同年8月,他的《猎人笔记》出版,俄国农奴可悲的生活处境被公之于世,这无疑是对农奴制度和尼古拉一世的密集炮火。《猎人笔记》被指为具有颠覆性,禁止发行,莫斯科的审查官被撤职,屠格涅夫被判入狱一个月,然后软禁在他自己的庄园里。然而,这却造成《猎人笔记》地下途径的大量畅销,产生普遍的社会影响,为日后农奴制度的废除作了思想准备。
屠格涅夫是个有节制的自由主义者,热心社会进步和改革,除却《猎人笔记》,狱中写成的短篇小说《木木》,软禁期间写的长篇《大路上的客栈》,皆以揭露农奴制度的不公平为主题。他那双善良深邃的大眼,有着慈善者的完美形象,里头积淀了多少个世纪的梦想。从古到今人们从未意识到的事物,他意识到了,说了出来。是智慧?狂妄?天真?一个农奴制度的利益既得者,却以一种深切地对人类同情的本能,以高度的哲学,以超出现成的见解来理解现实,来给人类以惊奇。他也是诗人,自认为把生命寓于诗歌。他的散文诗深入到大自然的底蕴,成为永垂俄罗斯文学史册的最完美典范。他笔下的人物,有聪明的霍尔,有大无畏的马西姆克,有寻求真理的少女叶琳娜,都体现了俄罗斯性格。一旦触及爱情,无论幸与不幸的爱,皆落笔准确。作品的强大生命力,技巧上得心应手的圆熟,使他成为世界性作家,在不同国度风靡了整整一个世纪。
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作家,以俄罗斯的思想风格,写出整整一个俄罗斯世界——俄罗斯人,俄罗斯景物,俄罗斯性格,俄罗斯社会状况。但他却远离俄罗斯,绝大部分作品在法国写成,《猎人笔记》、《初恋》、《前夜》、《贵族之家》、《罗亭》、《父与子》……书成后才送回俄国出版。为此,他居留法国期间,不时要回国走走。
1840年,屠格涅夫曾经到意大利和德国旅行,过法国之门不入。1843年11月,他在圣彼得斯堡森林狩猎,遇上法国人维阿尔多(Louis
Viardot)也在打猎。维阿尔多是巴黎“意大利歌剧院”总管,正带着妻子宝莲娜到圣彼得斯堡演出。屠氏被邀请看歌剧,就在剧院的后台,结识了宝莲娜。一年多后,他到法国拜访维阿尔多夫妇,留居法兰西的漫长岁月从此开始。为找生活?不,屠氏出身俄罗斯贵族,显赫的祖先就有好几个,单是她母亲从娘家带来的农奴就有五千人,还不包括他们的女性家属在内,所带来的广阔领地,里面有十条村子。为与文化界意见相左?不错,主宰十九世纪俄国文坛的,是反对西方化的斯拉夫派,与屠氏西方化的思想不融洽。但他并不孤立,不成为去国理由,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先后是他的朋友。为沙皇不容?也不尽然,尼古拉一世对《猎人笔记》不满,到亚历山大二世就有所感触。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也使当局明白农奴制度的落后。1861年沙皇颁布法令,将两千三百万农奴解放了。农奴制度是在屠格涅夫的愿望下,和平地废除的。无须像美国黑奴的解放,死活打了一场南北战争。他对理想的渴望和全力以赴,使他在农奴制度取消之前,就拒绝成为农奴主,以减收赎金的方法让农人赎回土地。1861年他还被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说他倾心于法国文化,倾慕法国作家的浪漫主义和自由思想,比如乔治桑,她的作品和生活都同样浪漫,那倒是事实。但仰慕法国绝非屠氏个人情况,从皇室、贵族,到有文化修养的阶层,皆接受法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他们崇拜狄德罗、伏尔泰、卢梭,为孩子聘请法国教师。屠氏本人从小习法语、德语、英语。当年拿破仑大败莫斯科,有些俄国军官一直追赶到巴黎,到返回俄国时,已经满脑子法国思想。自由、平等、博爱、人道,成了他们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