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
浮游云中 更新:2022-11-23 12:11 字数:4813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并行、独立的缩写。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4,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这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长时程增强作用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并且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5,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5-9个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3,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1,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A,组织有效的复习。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
3,遗忘的原因,有四种不同的看法:1,衰退法;2,干扰法;3,压抑法;4,提取失败。
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附录 名词解释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3,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记忆恢复。
4,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7,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第七章 思维
1,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的功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想象的过程和种类
1,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附: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
5,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6,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
1,层次网络理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2,特征表理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3,原型理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7,概念形成的途径和策略
1,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2,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8,推理
1,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
1,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2,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9,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
1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附录 名词解释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4,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9,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 语言
1,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