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节
作者:      更新:2022-11-23 12:10      字数:5135
  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
  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
  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9水分
  '别名'中守,中管,分水。
  '穴义'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名解'
  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水分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名水分。
  分水名意与水分同。
  2)中守。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
  3)中管。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
  '功能作用'分流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10下脘足太阴任脉之会。
  '别名'下管。
  '穴义'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1建里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建里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建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和胃建脾。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2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3上脘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别名'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穴义'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脘。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上、中、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14巨阙心募。
  '别名'巨缺,巨送。
  '穴义'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
  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
  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
  '运行规律'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募集心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5鸠尾任脉络穴。
  '别名'尾翳,骭,神府,骬,尾,骭鹘,骬骬,臆前。
  '穴义'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
  '名解'
  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
  2)尾翳。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
  3)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故名骭。
  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
  5)骬。,胸前骨也。骬,
  6)尾。尾,余也。,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
  8)骬骬。
  9)臆前。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
  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
  (鸠尾别名中有二个未作解释,原因是查不到词意的出处,待查到字意后再补充上去。)'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中庭
  '穴义'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名解'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中庭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
  '功能作用'聚集任脉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膻中气会,心包募。
  '别名'元儿,胸堂,上气海,元见。
  '穴义'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名解'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膻中。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上气海,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玉堂
  '别名'玉英。
  '穴义'任脉气血在此化为天部的凉性水气。
  '名解'
  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玉堂名意指本穴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玉堂。
  2)玉英。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