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      更新:2022-11-23 12:10      字数:5101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6外陵
  '穴义'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外陵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滑肉门、天枢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7大巨
  '别名'腋门,液门。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
  '名解'
  1)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2)腋门、液门。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名意皆指本穴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水液。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8水道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名解'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9归来
  '别名'溪穴,豁谷,溪谷。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名解'
  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校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气冲冲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气街,羊屎。
  '穴义'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
  '名解'
  1)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气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气冲。
  2)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街一般,故名气街。
  3)羊屎。羊屎,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
  4)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冲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分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
  1)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气街穴即气冲穴。从气冲穴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2)《甲乙》言气冲穴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冲脉气血为体内高温高压的水液气化而成,其正常的运行即是由内向外传输,渗灌诸经。气冲穴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冲脉气血能出于此是在温差压差条件下实现的,灸则使穴处的温压升高,冲脉内部气血不得出,故热胀于内,使人不得息。
  3)人体腹股沟处何以会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状,而气冲穴的穴周肌肉又是较为丰满,此原因即是气冲穴外冲的风气作用之故。一方面,气冲穴强盛的外冲之气将体内的五谷精微物质输向了体表,另一方面,气冲穴外冲的风气又将穴内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湿后又回降于气冲穴穴周地部,故而气冲穴位处凹陷之处而穴周部分则肌肉丰满。
  31髀关
  '穴义'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髀关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势减弱,随风气冲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髀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和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渗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的强劲风气在此势减散化,风气中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内外,地部的外渗水液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2伏兔
  '别名'外勾,外丘。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
  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阴市
  '别名'阴鼎。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阴市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阴市。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穴作出禁灸的规定。
  34梁丘足阳明郄穴。
  '别名'鹤顶,跨骨。
  '穴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名解'
  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功能作用'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梁丘穴如同位于胃经经脉中部的一个拦河水坝,针刺时它通过开放或升高拦河水坝来调节胃经上、下二部经脉中的经水量,以此达到改变胃经不同部位的气血比例从而实现调治疾病的。
  '注'梁门穴与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穴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穴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穴所约束的阴市穴内经水较梁门穴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玻35犊鼻 '别名'外膝眼。
  '穴义'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
  '名解'
  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犊鼻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犊鼻。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
  '功能作用'清刷膝关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节的伸缩自如。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36足三里合穴,属土。
  '别名'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