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节
作者:换裁判      更新:2022-11-18 17:10      字数:4702
  主簿,转运副使,太常少卿,建宁知府等职。五十四去世。几十年从宦生涯,飘泊流离,动荡不安。这首词大概是在晚年旅途上所作。管倅的情况不详,从词中内容看是赵彦端的好友。
  上片着重写故友的重逢与别离。“憔悴”是说他们相遇时俩人的形貌已憔悴不堪,早已不象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了。不仅重逢在垂暮之年,且颠沛奔波于天涯海角,这就更令人感慨嘘唏了。然而,友谊却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淡漠,人虽憔悴,感情友谊并未憔悴。前句抑,后句扬,且重叠两个铿锵作响的“故”字加以强调,通过白描式的叙述,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和对纯真友谊的珍重,在吟咏之中,自然能体味得出。“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这是一个急转。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为了生计,大家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别,怎能不伤怀、悲切呢!情之所至,开怀畅饮,唱一曲《阳关三叠》以遣情怀。然而,唱到动情处,呜呜咽咽,实在无法再唱下去了。这是真情的流露。下片在此基础上,尽情抒发离愁别恨。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在他乡遇故知,俩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匆匆过客。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天涯沦落人,聚散苦匆匆。今朝一别后,何日再相逢?一个“更”字道出这是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愁无据,塞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此时俩人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很难用言语尽情表达的。只有在依依惜别,频频回首相望中,看着斜阳在寒蝉鸣叫的树林里降落,天色逐渐黯淡下来,这种感情才体味得更深切。以写景结句,点出时令,渲染离别的环境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劳再鸣)
  鹧鸪天
  煮茧
  王千秋
  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 丝馅细,粉肌匀。从它犀箸破花纹。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
  这是一首反映农村题材的词。描写一群秀美活泼的少女,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载歌载舞地祭神和聚餐,欢度灯节的盛况,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词的上片写祭蚕神。首句“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描写正月十五夜,灯火辉煌的景象。一家接一家,家家点燃花灯;养蚕的少女们,载歌载舞,祭祀蚕神。这里写的是我国江南的灯节,因为江南旧俗以正月十五为祈蚕之祭。丰收的蚕茧,白花花一片,如雪似霜,十分可爱;正在歌舞的养蚕姑娘,俊秀妍美。正是:“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写得明白如话,形象逼真,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下片写聚餐。过片“丝馅细,粉肌匀。”描写聚餐的食品,当指元宵,又称圆子、汤圆。宋代以来,我国相沿有元宵节吃圆子的风俗。《宋诗钞》周必大《平园续稿》有《元宵煮浮圆子》诗。这两句话,六个字,从形状看,象是写元宵,又象是写蚕茧,由祭蚕神,过渡到聚餐;由祀祷蚕茧丰收,到欢度元宵佳节,语意双关。接着,“从它犀箸破花纹。”用犀角制作的筷子,划破花样精致的美食佳肴。结尾“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梅羹,汤名。桓麟《七说》:“河鼋之羹,剂以兰梅。”又吃饭,又喝汤,酒足饭饱,笑语吟吟,一片欢乐气氛。
  王千秋原为山东人,南渡后寓居金陵(南京),晚年转徙湖湘间。他的词导源《花间》出入东坡门径,词格秀拔可诵,他的这首《鹧鸪天》,反映民间生活,真切自然,清秀隽美,在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公保扎西 李红)
  鹧鸪天
  寄情
  李吕
  脸上残霞酒半消,晚妆匀罢却无聊。金泥小帐谁与共,银字笙寒懒更调。 人悄悄,漏迢迢,琐窗虚度可怜宵。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荳蔻梢。
  这是一首闺怨词。以“寄情”标题,意为将闺中思恋之情寄与远方。
  上片刻画闺中人形象。“脸上残霞酒半消”这是描绘闺中人美丽的外貌。“酒半消”说明她还没有完全从醉态中清醒过来,似醉非醉的脸上泛着淡淡红霞一样的光彩。她为什么醉酒呢?自然是内心有愁怨,以酒解愁罢了。“晚妆匀罢却无聊”这是从行动上深一层刻画形象。酒醒了,闺中是何等寂寥,正象李清照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空闺独守的日子真是难熬呵!只得坐在镜前晚梳妆,来消磨时光。然而,梳妆后依旧是百无聊赖。“金泥”,用金色颜料描画。欧阳修《南歌子》有“凤髻金泥带,龙文玉掌梳”句(头上梳着凤凰样的发髻,系着金色颜料描画的彩带,插着游龙花纹的玉梳)。“银字”,以银作字,饰其音节。白居易《南园试小乐》有“高调管色吹银字”句。这两句是通过环境描写更深一层刻画闺中人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的愁怨。用金色颜料描画的玲珑小帐是这样美观华丽,但衾凤冷,枕鸳孤,意中人不归,这美丽的闺房欢乐在哪儿呢!独守空房,哪有心思去调弄、吹奏刻着银字调号的笙管,就让它冷清清地搁在那儿吧!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想见女主人不仅有美丽的外貌,而且多才多艺。然而她内心世界却被愁怨充斥着。
  下片从环境气氛烘托和时间推移上形象地表现闺中人怨恨的深远。“人悄悄,漏迢迢,琐窗虚度可怜宵。”夜深人静,计时的漏滴声小,但在静夜中却格外清晰,象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一点一滴都传到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闺中人耳中,她就是这样在琐窗朱户中将可爱的良宵虚度(“琐窗”,小巧玲珑之窗)。这是以声托静渲染闺中的清冷、阒寂。“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荳蔻梢。”她心中的怨恨就象窗前那淡红色丁香花一样,一簇一簇地郁结在一起,从未消散过。而青春的岁月,美好的年华,就在那荳蔻花开花谢之中悄悄地流逝了!结句以流水对出现,“一从”、“几度”,“恨满”、“春深”连用,不仅在时间上将今宵与往昔联系起来,乍远乍近,舒卷自如,且进一步形象地描绘了女主人的生活环境,将无形的愁怨和岁月消逝变为有形。“满”是空间结体上说明怨恨之多;“深”是从时间深远中说明恨之绵长。这种以写景结句,正象秦观《千秋岁》“飞红万点愁如海”一样,达到情景双绘的效果。(劳再鸣)
  生查子
  情景
  姚宽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这是一首闺词。
  全词以女主人的口气道出,不作雕饰,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上片叙述了俩人分离的原因。以比喻起句清新明快,有民歌风。“尘”与“絮”都是无所依托的,随时都会随风而起,故相见自然也在飘飘忽忽、悠悠扬扬之中。而一旦分离踪迹何处可寻呢!
  下片写相聚与别离的不同情感,并希望对方不要忘情。“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这两句极为工整的对仗与前后明白如话的白描形成鲜明对比,读来令人击节。且两句的容量很大。前句概括了相聚时的欢乐。相聚时正值百花齐放、春意盎然。习习春风吹拂着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儿红扑扑的脸上,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日子呵!而分别时却是秋雨霖霖,雨点落在离人的泪眼上,分不清哪是泪,哪是雨。相聚在前为轻,分离在后为重,自然使人感到相聚的欢乐是短暂的,而分离的痛苦却是深沉久远。“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离别给女主人带来无尽的愁怨,而最后却以设问句作结,读来令人回味。这设问句可以理解为:分别时你是那样难舍难分,一旦离去,你还会思恋我么?恐怕早就将我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可以理解为:自从离别后,我对你的思念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你知道么?还可以这样理解:离别以后,你还会象我对你一样思恋么?只要你还在思恋,哪怕我是如此痛苦,也稍稍感到安慰了。第一种理解语气较重,带有深深的责怨;第二种理解较平和,是由及彼地设想对方;第三种理解语气较轻,仿佛是自我解脱。
  《词苑萃编》中说:“词虽以险丽为工,实不及本色语为妙。”此词以“浑成为工”,当属此类。(劳再鸣)
  安公子
  袁去华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这是一首感春恋友、抒愁遣恨的优美词作。
  清代《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其实包括南宋在内的词人们,不少都懂得“借景叙情”的艺术奥窍。但要真正能运用得富有美致,却也很不容易。试看本词:开端先捉住最能体现新春季节特征的柳条,并把它推入画面中心,一个“弱”字将万千细柳刚从肃杀严冬中苏生过来而尚带纤柔娇怯的情态都笼括了。继之说仿佛青春女神以柔丽之手把淡黄染料细心而均匀地涂抹在柳条上,使柳支们都穿上了鲜艳可人的春装,因而招引着鸦鹊们的停憩和鸣叫。这就有声、有色、有动感地把一派盎然生机凸现于纸面。身处这清新、活泼、温馨、开朗的新春境界,很自然地诱发人的一腔恋情。由景入情怎么过度才产生好的审美效应呢?──一个“寒”字传递了个中信息。身着罗衣,本该轻暖;缓步郊野,本该欢乐;却不料因春天刚到(即“春尚浅”),乍暖还寒,凭空又飞来“一番风雨”。前人曾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写春佳句,可知风雨忽至乃新春之常景。但阴风冷雨毕竟给词中主人平添了一番“寒”意。于是由“寒”而榫合无痕地潜转忧思,就顺理成章了。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李白《菩萨蛮》即有“寒山一带伤心碧”之句,原来“寒”和“伤心”有着内在联系呢。被奉为词坛“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也有“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此情谁得知”的恋情描写,更可证明。所以,袁去华于此景中融情的描叙很谐顺地导入对恋人的思念,就很有艺术的审美情趣。词人的巧妙还在于把空泛的心理思念,转化成具象的生动描绘:词人情之所致,忘乎所以地追问着翩飞的春燕:燕子啊,你们在飞回故乡经过绿水、红桥、黄土路时,可曾在那彩饰的楼房中见到我那可意的恋人儿?“人人”即“人”,既适应词曲的格律要求,又突出对那“人”的深长情意,故此“人人”实指作者的爱人。接着,不待燕子回答,词人自己先就说道:不难想象啊,她因蒙受着离别之苦而门窗紧闭,闺房凄寂,更懒得弹琴抚瑟,以致琴瑟之上积满灰尘。(“云窗”,指云母片镶饰之窗,形容门窗─居室之华丽。或谓此句指“楼阁遮掩于云雾之中”,似觉不当。“哀弦危柱”指乐器上发声的弦线和支柱。“哀”形容弦声哀伤,如魏文帝《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杜甫有“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的名句;周邦彦词中亦有“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的描叙。“危”形容支柱端直。)
  过片,由遥念恋人之凄寂返转来述及词人自身之愁苦,借北朝时著名的大辞赋家庾信来比况自己,则能引起人的深广联想和思绪共鸣。此言当年庾信之愁啊也像“我”今天这般;实即“我”今天之心境啊一如庾信当年之烦愁!唉,是谁引得“我”眉峰紧蹙地愁思不断的呢?……。北朝时庾信曾写过《愁赋》(后已失传),在《哀江南赋》及《咏怀二十七首》等作品中都流溢着诗人满腔的忧愁郁闷,人们每每用为熟典,如姜夔词中写道“庾郎先自言愁赋”,刘辰翁词中亦有“更江令恨别,庾信愁赋”的句子。袁去华明知自己愁因“为谁”却故作疑问,则进一步深沉地蕴含了对恋人的热切情思,同时使词作多了一层跌宕之致和灵动之美。问而无人答,愁而无处消,于是“我”就只得迎风独立、自抛泪珠,请滔滔的东流之水带去对恋人的无限情愫。欧阳修写过“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以表爱情欢乐的词句,也写过“为问新愁,……独立小桥风满袖”以示失恋之苦的词句,袁去华巧妙地化用其境,却自铸新意于上──以“弹泪眼”而使境界更增视动性和立体感。本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弹泪眼”乃伤心之情最炽热的典型表现,确如宋人杨万里所言“岂有心情管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