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节
作者:孤悟      更新:2022-11-18 17:10      字数:4883
  什伯皆士卒部曲之名。礼记祭义篇曰:“军旅什伍。”彼言“什伍”,此言“什
  伯”,所称有大小,而无异义。徐锴说文系传于人部“伯”下引“老子曰‘有
  什伯之器’,每什伯共享器,谓兵革之属”,得其解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
  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两句一律。下文云“虽有舟轝,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舟轝”句蒙“重死而不远徙”而言,“甲兵”句蒙“什
  伯之器不用”而言,文义甚明。河上公本“什伯”下误衍“人”字,遂以“使
  有什伯”四字为句,失之矣。
  奚侗曰:史记五帝纪“作什器于寿邱”,索隐曰:“什器,什,数也。
  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言什物也。”此云“什伯”,絫言之
  耳。国小民寡,生事简约,故虽有什伯之器,亦无所用之也。各本多无“民”
  字,兹从傅奕本增。河上本作“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而断“使有什伯”
  为句,谊不可通。盖古本“民”或作“人”,因误到“什伯”之下,河上遂
  强为句读耳。谦之案:二说皆可通。文子符言篇曰:“天下虽大,好用兵者
  亡;国家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勿用。”是以什伯
  之器为兵器也。汉书“诏天下吏舍无得置什器”,颜师古注:“五人为伍,十
  人为什,则共器物。”是以什伯之器为什物,为十人百人所共之器也。一说:
  什伯人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此说苏辙唱之,大田晴轩和之,
  引“列子说符篇伯乐称九方皋曰:‘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吕氏春秋
  至忠篇:‘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孟子‘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
  相千万’(滕文公上),以物言也;‘或相倍蓰而无筭者’(告子上),以人言
  也。然则什伯千万亦皆可以人言也。‘器’,利器,器长之器,什伯之器,为
  特异之材明矣。”谦之案:此说较迂曲,并存可也。
  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轝,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
  严可均曰:“使人重死”,河上、王弼作“使民”。
  罗振玉曰:“使民”,景龙本、敦煌庚本“民”作“人”。“而不远徙”,
  庚本无“而”字,“虽有”作“其”,下“虽”字无。
  谦之案:“使人”句,遂州本亦作“人”。“使民”句,御注、邢玄、景
  福、庆阳、磻溪、楼正、高翿、柰卷、河上、敦煌庚本、顾、彭、傅、范、
  赵皆作“民”,同此石。
  毕沅曰:“‘民’,王弼作‘人’。改‘民’为‘人’,皆唐本也。”又“陈”
  字,遂州本作“阵”。案玉篇:“阵,直镇切,师旅也,本作陈。”是“陈”、
  “阵”古通。
  “轝”,释文:“河上曰车。”御注、王弼作“舆”,遂州、宋河上,柰卷
  作“轝”,赵作“车”。案作“轝”是也。“轝”即“舆”之古文。夏竦古文
  四声韵卷四引古老子作“轝”。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严可均曰:“鸡犬之声”,御注、高翿作“鸡狗之音”,王弼作“鸡犬之
  声”。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广明、敦煌庚、辛诸本均作“狗”,敦煌庚本
  无“死”字,辛本作“使民至老”。
  谦之案:傅、范本“甘其食”上有“至治之极民各”六字。又傅、范、
  彭“居”作“俗”,“俗”作“业”,“民”上有“使”字。严本“安其居”在
  “乐其俗”句下,河上、顾无“死”字,傅、彭“相”下有“与”字。治要
  引“美其服”作“美其衣”。
  又“邻”字,广明、罗卷、顾同此。案说文:“五家为邻,从邑,■声。”
  古作○。九经字样云:“作‘邻’者讹,宜作‘邻’。”又案庄子胠箧篇论“至
  德之世”,马蹄篇言“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语意皆本此。胠箧所引
  九句,惟“安其居,乐其俗”二句倒置。又淮南齐俗训:“是故邻国相望,
  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诸侯之境,车轨不结千里之外者,皆得其所。”
  论衡说日篇:“古者质朴,邻国接境,鸡犬之声相闻,终身不相往来。”皆本
  老子此章。又史记货殖传亦有“至治之极”四字,碑本虽无此句,可据傅、
  范本与庄子、史记所引补之。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邓廷桢同。高本汉本作“至治
  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极、食、服、俗、业韵,“俗”
  字实际非韵。又“邻国相望”至“老死不相往来”,高本汉改“往来”为“来
  往”,以协“望”字,大误。
  右景龙碑七十五字,敦煌本七十三字,河上、王本七十五字,傅、范
  本八十五字。
  河上本题“独立第八十”,王本题“八十章”,范本题“小国寡民章第
  八十”。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
  武内义雄曰:“善者不辩”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后。
  谦之案:严、顾二句与敦、遂本同。傅、范“善者不辩”二句“者”
  并作“言”。
  俞樾曰:按此当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与下文“善者不辩,辩者
  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于“信者不美”注云:“信
  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是可证古本正作“信者不美”,无“言”
  字也。
  陶鸿庆曰:案俞氏据河上注,知经文两“言”字皆当作“者”,与下文
  一律者也。
  今按王注云:“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但释“信”与“美”之义,而
  不及“言”,以其所见本亦作“者”也。
  谦之案:俞、陶之说非也。文心雕龙情采篇曰:“老子疾伪,故称‘美
  言不信’。”是刘勰所见老子本作“言”字。河上于此句注云:“滋美之言者,
  孳孳华词。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又成玄英开题序诀义疏题此章为“信
  言”章。疏云:“信,实也。美,浮艳也。言上德之人。。所说言教,实而
  不华,。。浮艳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
  人不以善言为贤’也。”可证河上本与碑本同。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
  句云:“美言之,則可以奪■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此章注:“实
  在质也,本在朴也。”义亦正同。虽未及“言”,而言在其中,何由证其所见
  本必作“者”乎?又“善者不辩”二句,焦竑考异曰:“古本作‘善言不辩,
  辩言不善’。”又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语亦同此。知北游篇“不知深矣,
  知之浅矣”,与“知者不博”二句语意亦似。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严可均曰:“既以为人”,御注作“与人”。
  罗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为”作“与”。
  谦之案: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均作“与”。二“愈”字,邢玄作“逾”,
  范作“俞”。“俞”古字,作“逾”误。碑本五章“愈”亦作“俞”。又“圣
  人不积”,严、彭、傅、赵、高并作“无积”,范作“无积”,河上公、王弼
  作“不积”。作“无积”是也。战国策魏策一引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
  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亦作“无积”。“既以与人”句,庄子
  田子方篇引同。“既以为人”句,“既”字可据魏策改为“尽”字,与“既”
  字为对文。又“积”有藏义,楚语“无一日之积”,注:“积,储也。”庄子
  天道“运而无所积”,释文:“谓积滞不通。”天下篇称老聃“以有积为不足。。
  无藏也故有余”,无积即无藏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下“之”字。
  谦之案:赵本作“人之道”,无“圣”字。“人”与“天”对,文胜,
  然非老子本谊。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惟高本汉以信、善为韵,武
  内义雄以积、有、多为韵,皆误。此章实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为韵。
  又知、积、多韵,知、积,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韵。
  右景龙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范本同,河上题“显质
  第八十一”,王本题“八十一章”,范本题“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附录 老子韵例
  昔孔广森作诗声分例,其言曰:“今之诗主乎文,古诗主歌。歌有疾徐
  之节,清浊之和,或长言之,咏叹之,絫数句而无以韵为;或系音促节,至
  于句有韵,字有韵,而莫厌其多。”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也。既
  曰诗,即必可以歌,可以诵;其疾徐之节,清浊之和,虽不必尽同于三百篇,
  而或韵或否,则固有合于诗之例焉为无疑。
  然在宋代吴棫韵补,已叹“老子道德经,周柱下史老聃所作,多韵语,
  今往往失其读”,然则发凡起例,其可少乎?作老子韵例。
  (其一)世异音殊,一代自有一代之音,古韵不可合于唐,唐韵不可
  合于今,阎百诗所谓“古今之音系乎时”者,岂不然哉!五千言以今音读之,
  觉其扞格不合,而以古音绳之,则合者多,而不合者或出于传写之讹。昔邓
  廷桢钩稽五千言之用韵,与易、诗合,如“辩德”章富、志、久为一韵,久
  韵富、志,既与诗同,下句又韵寿,乃与易同。
  实则五千言与诗或异或同,与易则几无不同。且以楚人书楚语,作楚
  音,是又为骚韵开其端也。试举其与易同者:
  (一)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穷、中为韵。易需彖传穷、中、
  功韵。蹇彖传中、穷、功、邦韵。困彖传中、穷韵。井彖传穷、中、功、凶
  韵。渐彖传功、邦、中、穷韵。涣彖传穷、同、中、功韵。节彖传中、穷通
  韵。既济彖传中、穷韵。坤象传中、穷、终韵。随象传凶、功、中、穷韵。
  大壮象传穷、中韵。节象传中、穷韵。巽象传中、穷、中、功、中、穷、凶
  韵。
  (二)二十四章:“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行、明、彰、功、长韵。又七十八章:“弱之胜
  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强、刚、行韵。易大有彖传明、行、
  亨韵。谦彖传亨、明、行韵。噬嗑彖传亨、明、章、行韵。复彖传亨、行、
  行、长韵。遯彖传亨、行、长韵。晋彖传上、明、行韵。暌彖传上、行、明、
  行、刚韵。益彖传疆、光、庆、行、疆、方、行韵。姤彖传刚、长、章、行
  韵。鼎彖传明、行、刚、亨韵。艮彖传行、明韵。旅彖传亨、刚、明韵。巽
  彖传行、刚韵。屯彖传明、光、长韵。讼象传长、明韵。履象传明、行、当、
  刚、行、当、庆韵。否象传当、行、当、长韵。同人象传刚、行韵。豫象传
  当、行、刚、亡、长韵。噬嗑象传行、刚、当、光、当、明韵。暌象传当、
  刚、行、庆、亡韵。夬象传当、明、光、长韵。震象传刚、当、光、行、丧
  韵。归妹象传常、当、行、良、行、筐韵。丰象传当、明、行、庆、翔、藏
  韵。系辞下传“君子知微知彰”三句彰、刚、望韵。干文言藏、明、行韵。
  坤文言刚、方、常、光、行韵。说卦传阳、刚、亨韵。杂卦传刚、行韵。
  (三)二章:生、成、形、倾韵。十五章:清、生、盈、盈、成韵。
  二十五章:成、生韵。三十九章:清、宁、灵、盈、生、贞韵。易干彖传元、
  天、形、成、天、命、贞、宁韵。屯彖传生、贞、盈、宁韵。系辞下传“日
  往则月来”九句生、成、生韵。序卦传盈、生韵。
  (四)二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渊、人韵。
  六十章:“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神、人韵。易干九二、九
  四、九五田、人、渊、天、人韵。丰彖传人、神韵。干文言人、神韵。
  (五)四十四章:“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止、久韵。十六章:道、
  久、殆韵。
  易临彖传道、久韵。离象传咎、道、久韵。杂卦传久、止韵。
  (六)六十八章:武、怒、与、下韵。六十四章:土、下韵。易困象
  传下、与韵。
  井彖传下、舍、与韵。恒彖传下、与韵。咸象传下、与、女韵。剥彖
  传下、与、下韵。
  随彖传与、下韵。离彖传土、下韵。
  (七)五十九章:啬、服、德、克、极、国韵。八十章:食、服韵。
  易谦象传牧、得、服、则、服、得、国韵。同人象传克、则、直、克、得韵。
  节象传塞、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