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
寻找山吹 更新:2022-10-30 13:52 字数:4853
这是阿廖沙在六十年代才读到的,这时他已经成了公认的画家,尽管他自己不以为然……
而在当时,他们撤退下来的部队又被调回第聂伯河左岸,占领防御阵地。
河面上烟笼雾约,第聂伯河浑浊的钢青色河水在他们面前缓缓流过。乌云和大火的浓烟搅在一起。岸边残破的船只在水浪中轻轻摇晃,地上散放着简陋的渔具,只是没有船浆。
河堤斜坡上的树木弹痕累累,好象是为了逃生而伏向水面。
杜金说:“斯大林同志亲自下了命令,要我们在第聂伯河左岸设防固守,不让德国人过河,或者竭尽全力,坚持到最后!所以,小伙子们……”
这时已经是八月初了。
第聂伯河和大大小小河湾的水灰蒙浑浊。酷暑和战争使草木萎谢枯黄。遍地是弹坑,空气中弥漫着焦味。村庄遭焚烧,树木被炸断,一片焦土,满目凄凉。树子里十室九空,人们已经向东逃难,房屋倒塌,化作废墟,而农舍里外的炉灶,以及花园、柞木林、小树林和脚下的沙土地也被炸翻,被烧焦,象被犁过的一般……
到处是逃难的群众,他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从第聂伯河彼岸涌来——正面、左侧、右侧,都能看到争渡的逃难群众……一片可怕的景象!
每个人身上、每一张脸上都流露出痛苦和疑虑:“我们力什么要撤退?……”
阿廖沙就是在这时看到萨福诺夫的。时间很短。是杜金指给他看的:
“瞧,戈尔斯科夫,前面,看见吗?一位勇敢的指挥官!他是第聂伯河一线的主要人物。据说,最高统帅部都知道他,所以任命他……姓萨福诺夫。”
阿廖沙看见紧挨第聂伯河边的前沿堑壕里站着一个人。他毫不隐蔽,无所畏惧。更多的情况阿廖沙记不清了……
德国人在西南和南方全线向第聂伯河推进。
他们这个勉强保存下来的团,虽然补充了新兵,还是要继续撤退。山地驮裁工具几乎已经丧失殆尽。
战士们用大炮向敌人平射。
大炮末拆,也末架上马。马也该换了。原先习惯于重载的马死了,途中新搞到一些马,但都不习惯干这种活。还弄到三匹德国马:汉斯、弗里茨和玛尔塔。马倒是好马,就是一点不懂俄语呼唤。它们倒也驯服,可是到了紧急关头却简直无法使唤,只好弄去拉马车、大车和弹药车,拉伤员和卫生队的一切什物。真拿它们没办法!
他们又一次撤离第聂伯河。阵地由兄弟部队防守。谢天谢地,他们没看见后来德国人强渡第聂伯河的情景。
九月下旬他们到了北塔夫里亚。这里安宁,平静。
这些地方空旷无人。遍地羽茅草,一簇簇的蒲公英,东一团西—团地闪现在眼前。
莽莽草原,一望无际。偶尔能见到凹地、村庄和其中的一点绿荫。
闷极了!
空气仿佛被太阳吸吮了全部水分,又干又热。
土硬得象石头,铁锹也很难啃动它。
他们在作进攻的准备。
老天保佑——终于要作进攻淮备了!
在这种条件下的进攻意味着什么,他们早有所知。现在他们明白:德国人会打仗!但是……他们也会!他们能打垮德国人!既能防御也能进攻!
他们想起了斯大林的话:“鬼怪并不象人们描绘的那样可怕。”
阿廖沙又同卡佳有过一次短暂的会见。
“你喜欢我哪一点呢?要知这我长得并不漂亮!”她说。
阿廖沙战前很喜欢漂亮女人,如影片《大华尔兹舞》里的女主角。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早已时过境迁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呢?
眼前就是卡佳。
在卡佳面前他总想表现出自己是个聪明过人而又久经世故的人:“依我看,所有漂亮女人都是傻瓜·她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打扮上,就象女运动员把全部精力耗费在体育运动上一样!而一般人……”
“你在说傻话,阿廖申卡,完全是傻话!”卡佳回答说。“你知道吗,任何女人都想成为一个既漂亮又幸福的人……我也很想!”
“所以我爱你!”阿廖沙提高嗓门说。
“我知道你爱我。可是,请不要生气,你将来会不爱我的……要知道,我不光是不漂壳,也很不幸。我知道自己的命,画家……”
“我算什么画家?!”
“你是真正的画家。我心里感觉得到,我明白,就是……”
卡佳把双手紧紧地贴在胸前,似乎要心来帮忙:“我无法解释,说不清楚。”
他给她讲了列宁格勒——她还没有到过那个城市,讲了家乡的马拉塔大街和北极博物馆,讲他所崇敬的普希金纪念牌和美术学院的拉斐尔画厅、替善画厅以及画厅内的壁画。
“等战争结束,我带你参观列宁格勒。”他说。
“真的吗?带我去吗?”卡佳似乎感到意外。
第二十章
九月末,在卡加尔雷克附近,阿廖沙倒了霉,后来他才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南方战线被敌人突破了,独立濒海集团军一再向后撤退,基吉林、沃兹涅先斯克、德涅斯特河口湾,以及科布列沃、斯维尔德浴沃、库班卡、切博塔列夫卡、卡加尔雷克等地相继失陷。到处是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多数是罗马尼亚人,德国人主要是空军……敖德萨保卫战正在进行!……
酷热。气闷。四周的树木全被烧光。现在已经走过了草地,沼泽地越来越多,积水在脚下咕嘟响,直冒气泡。
沼泽地里蛙声 耳,蚊虫成团。隔着衣服,甚至隔着裹腿咬人,有时还钻到人嘴里、眼里去。
晴空万里无云,弥漫着一层灰蓝色的烟雾,使人呼吸困难。人们汗如雨下,军服都湿透了,甚至可以挤出水来。
双脚踏在沼泽地上,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路途遥遥,不知何处是尽头,真想把什么都扔扔掉,倒在地上打个盹在卡尔加雷克附近他和谢辽沙.舒莫夫、杜金的传令兵——沉默寡言的“西方人”波格丹一道去执行侦察任务。
他们没有骑马。现在哪还有什么马!
情况不明,这他们早已习惯。情况清楚干吗还去搞侦察呢?
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却叫人一点也摸不着头脑。
空中和地面都在射击。
无论走到哪里,到处凑碰到罗马尼亚人。战壕和阵地都是罗马尼亚人的。除了空军以外,只有两次看到德国人:一次是在靠近高射炮阵地的山岗上,一次是在大路上的两辆装甲运输车里。
当然,为了不致惹出麻烦,他们避开了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任务就是任务……
回到部队时已经很晚了,实际上一无所获。杜金、瓦列耶夫、谢罗夫、叶戈津先后分别听取了谢辽沙、波格丹和阿廖沙的汇报,后来又一起听了一次。看样子很满意……显然,观察到的零星情况也不无用处……
夜幕降临。经过一番炮击之后开始撤退。
谢辽沙·舒莫夫首先牺牲,就在阿廖沙眼皮底下牺牲的。
弹片直接打入了胸膛。
死得不值得!不是战死的!
当时顾不上掩埋谢辽沙。因为要忙着把马匹、大炮、大车、四轮轻便马车和弹药车运出来。
我们的部队撤退了。
撤退时,阿廖沙看见了团长伊万尼茨基,只见他猛烈地打着手势,对杜金和谢罗夫叫喊。但阿摩沙还没弄清团长在喊什么,就突然感到呼吸哽塞,胸膛被致命的炮火打中了。他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感到喘不上气,并未感觉疼痛就昏沉沉倒下了。
阿廖沙苏醒过来的时侯,周围一片寂静。他首先看到的是身旁被打死的马,马的身子底下有—大团粘糊糊殷红的血水向四面扩散。是柯斯特利还是利拉被打死了?阿廖沙漠然移开自己的目光。周围的人的嘴唇不停地翕张,肯定是在说什么。阿廖沙隐约感到有点奇怪,为什么这些入说话都没有声音。这时,眼前的一切又旋转起来,身子好似在空中飘荡,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接着再次昏了过去。
开始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遥远的阿布哈兹共和国的一个滨海小镇。小镇的名字叫奥恰姆契列,听起来象鸟的叫声。病房的窗户一打开,外面就传来有节奏的、使人感到宁静的海浪声。阿廖沙缔听着,觉得耳熟,但却又感到不安,因为尽管他很想回忆起这是什么声音,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
他在奥恰姆契列呆了一年八个月又十二天。
他的伤势很墅,右肺打进了几块弹片,左手打掉了三个指头,还有一级震伤。阿廖沙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和记忆力,几乎没有恢复知觉。治疗过程中使用了药库中所有能用的药品。他的病床曾被抬到走廊上,用洗得很旧的毯子隔了起来。大家都知道:躺在这个可爬的帏幔后面的人,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这样又拖了八天。第九天体温降了下来,也不再打寒颤。
傍晚医生巴格拉特·瓦西里耶维奇来了,他惊讶万分地听到阿廖沙声音模糊不清地在问他:“我在这儿已躺了多久?”
“阿廖沙,我亲爱的孩子,你总算活过来了!懂吗,我们胜利了!”
重新包扎了伤口之后,阿廖沙的床位被抬回病房,放在原来的地方。
阿廖沙活过来了!
戈尔斯科夫活过来了!
医生们工作十分忙碌手术一个接着一个。现在又来忙阿寥沙了。医生中有伊戈尔.伊万诺维奇、格里戈尔·伊拉克利耶维奇,还有巴格垃特·瓦西里耶维奇医生,他对阿廖沙特别关心。他有一个儿子也在西线打过仗,名字也叫阿廖沙。除医生以外,护理伤员的还有温柔体贴的护士纳娜、索尼娅和莱内,她们中一个是格鲁吉亚人,一个是楚瓦什人,一个是不知怎么来到这里的爱沙尼亚姑娘。
戈尔斯科夫恢复了视觉、听觉,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自己偶而也说上几句,但却不记得往事。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住院前的情况。
医生们治疗他要比治疗其他人更因难。同病房的伤员也尽可能地帮助他。
这一切阿廖沙都知道,因此也就更加痛苦。
他几乎一动不动地整天躺在病床上,时而呆呆地望着窗外,时而贪婪地听人们谈话,想听懂一点什么。
病房里大家常常说俏皮话,开玩笑。有时郑重其事,过会儿又开玩笑。
他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谈到传统时,大家常常回忆1812年的卫国战争,回忆苏沃罗夫,库图佐夫和巴格拉齐昂……
他们还谈论盟国;英国坦克往往还未打仗就坏了,英国飞机的战斗性能比不上我们的飞机,法国被德围人占领了;还有什么“诺曼底—涅曼”空军联队、美国焖肉罐头和粉红色灌肠。
另一些人说起了俏皮话:“这就是第二战场!”
他们在野战医院吃的就是这些东西。
医院里大多数伤员从小就不习惯于特殊的关照,坚持“应予之不应取之”的原则,对医生、护士的关心似乎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对我们的关照太多了!”大家并不把负伤看作是功劳,相反感到有些惭愧。他们把自己的不幸仅仅归用于自己:“是自己蠢!”或者“是自己弄糟的!”或者“我不能到前线作战,反倒在这里要人服侍!”
四二年秋,阿廖沙恢复了健康,开始自己去食堂吃饭。
战斗正在北高加索和高加素主山脉的一些隘口进行;德国人正扑向马哈奇卡拉和卡斯皮,附近的图阿普谢已经受到威胁,海上也不断发生战斗——所有这些情况多半是从来自各个战场的伤员口中知道的。每天都有伤员来到医院。
阿廖沙是医院里的老伤号了。他从其他伤员——有昨天和前天来的,有一个月和三个月前来的——了解到许多前线的情况。当然也听到了家乡列宁格勒的情况……
伤员仍然很多。但重伤员越来越少。
德国人在诺沃罗西斯克、非中心地区吃了苦头,在图阿普谢两度受挫。刻赤战役未能得逞,德国人便丧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哈尔科夫和罗斯托夫两地的情况也是如此。
德国人在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和高加索主山脉也同样吃了苦头。他们的“火绒草”师及其他几个山地作战师全被化成了灰烬。
这里大自然幽静、宜人,但这更惹人生气。
阿廖沙可能就是在这个奥恰姆契列才第一次懂得,那些没有立即死掉的人是怎样为生存而抗争的……
在奥恰姆契列他曾多次试着重握画笔。
他在报纸的边上画,在偶尔从护士那里要来的表格纸上画,在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