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冰点沸点      更新:2022-10-03 20:12      字数:4785
  腥险胶蟮拇睢⒙硇苹榷际敲拦美词迪制湔文康牡氖侄巍A秸卟煌氖牵拚扇衔赖暮诵哪勘晔蔷冒踩罢谓鼋鍪且桓龉ぞ撸挥美次ず屠┐竺涝谂分藓褪澜缇弥星八从械氖屏偷匚弧!焙笮拚稍蚯康骶檬侄问俏文康姆竦模勒胶笳咚涿挥型耆懦怨诰玫墓匦模幌笮拚伤康鞯哪茄前丫冒踩旁诠野踩悸堑氖孜弧H纭岸啾咧饕濉笔敲勒胶缶冒踩幕。蟠蚱魄蛐缘木眉牛迪秩蚓煤献鳎赖亩糁普咴蛟诤艽蟪潭壬媳4妗⒎龀至瞬焕诙啾咧饕寰煤献鞯那蛐跃眉拧B硇苹褪呛苊飨缘囊桓隼印?br />
  3、抨击修正派关于美国强加意志于别国的看法。后修正派认为,在不少地区,如西欧、中东等,美势力的进入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成和支持。有些国家因为担心苏的威胁,希望借助美的力量对抗苏甚至主动邀请美军事力量进入本国。挪威、丹麦即是如此。
  4、强调英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后修正派对英国与冷战关系的研究在整个冷战史学中独树一帜。首先,他们认为英对美冷战政策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英在战后由于经济衰败和战争的巨大破坏,无力独自实现其经济和政治安全,因而向美靠拢,施展外交手腕来影响罗、杜政府的政策,并最终使美国陷入欧洲事务承担起对欧洲的政、经、军责任。那末,英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美、英学者看法不尽相同。英国史家批评美国人目光短浅,吹嘘是英国改变了美的对外政策;美国学者则认为主要是华盛顿自身进行了政策转向,英国在影响并促成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方面不象英国人所说的那么作用巨大。其次,后修正派认为英国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冷战政策。英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安妮·戴顿认为:“甚至在美国政府宣布和补充遏制政策之前,维护英帝国世界地位和遏制苏已经成为英政策的重点。”对苏的忧虑使英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政策,并试图借助美的力量,来达到抵抗苏威胁,维护英国的世界一流强国地位的目的。再联系英外政策中一贯的反苏亲美倾向,问题就更明白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苏解体后西方史学界再次掀起了冷战史研究的热潮,各国学者根据新解密档案重新研究冷战起源,有人退回到正统派的立场,如加迪斯。也有学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后修正派完全是正统派的变种,只是名字改变了而已,仍然坚持认为苏联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企图为美国的扩张主义庇护,他们认为冷战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美苏双方在二战造成的无序和双方存在的很深的怀疑与不信任的情况下都为了自身安全,采取的行动而引起的,他们着重从美苏两个方面寻找冷战爆发的原因。如美退休外交官、布鲁金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雷蒙德·加特霍夫在“冷战产生与结束的原因”一文中认为冷战的根本原因是英美双方都相信被历史所强加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方都认为由于对方的现实存在而不得不投入斗争。苏领导人相信共产主义最终将在全世界获胜,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锋队,帝国主义必然采取反对他们的敌对行动;西方领导人则估计苏决心要增强其力量,并不择手段地执行扩张共产主义的政策,以图建立一个由苏领导的共产主义世界。这样双方冲突不可避免。总的来说,冷战结束后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主要还是这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中正统派和修正派对冷战起源的解释虽有千秋,但都有一定片面性,后修正派比较客观地研究了美苏两国与冷战起源的关系,论证了美国在冷战中的作用,比前两派的观点较有说服力。因此,虽然正统派和修正派的理论与观点仍有一定市场,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后修正派。正如美国著名史学家阿瑟·小施莱辛格概括的,40年代和50年代的正统派,把俄国人看成是坏人,反面角色。60年代的修正派,把美国作为反面人物,80年代后修正派综合分析的出现,历史开始从一个战斗的武器转为努力分析确定结构窘境和理解敌对双方的关心。
  2、前苏联、俄罗斯的观点。(1)1985年以前。1956年苏共20大决议:“……以美国反动集团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开始实行“实力地位”政策,这种政策反映了这些国家中最富有侵略性的分子力图镇压工人运动、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力图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和建立自己的世界霸权。这种政策实际上就是,无限制地扩张军备,沿着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境建立美国军事基地;拼凑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侵略集团;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冷战”和准备新的流血战争。”苏编《外交史》中说:二战后“苏联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壮大发展,资本主义总统危机的加深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共产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和当代所有为和平、自由与独立而斗争的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所有这一切从根本上使世界舞台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枉费心机,企图扭转这种发展趋势和使当时的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他们对采取兼顾所有国家利益的办法合理地解决战后出现的各项问题横加阻挠,并着手展开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新的军备竞赛,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其他侵略性军事集团并进行各种军事冒险运动。帝国主义者宣布推行“实力”政策,从而开始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总的来说,苏联时期官方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是:1、出于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状大的恐惧,是镇压、破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其冷战政策是一贯的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冷战是由来已久的反苏政策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它引用英国国际关系史学家伍德豪斯的话说:“冷战不是突然开始的,一些有头脑的对当时的事态有所考虑的人,不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早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中就看出了它的根源”。2、美国为夺取世界霸权。从杜鲁门到许多垄断资本不断叫嚣要夺取世界霸权,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如杜鲁门在1945。12。19向国会提出的咨文中就讲美国肩负“领导世界的永久责任”,“必须证明,美国充满着保持其世界各国领导地位的决心。”(2)1985年以后。三种观点:A:传统观点。B:美苏互动:美苏关系互动的结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C:苏主动:“布尔什维主义天生具有对抗和扩张的性质”,苏应该负主要责任。
  3、我国学术界的观点:①“美国霸权论”②“美苏共振论”③“英国主动论”④“综合作用论”
  4、我的看法: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美苏两种截然对立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深层原因。②美苏不同国家利益及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是直接原因。③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④核武器的作用。
  三、冷战的发展进程。1、两个划分原则:(1)持续40多年。(2)高低起伏。
  2、7个阶段:1945-1947:酝酿与爆发。1947-1953:第一次高潮。1953-1959:解冻与对话。1959-1962:第二次高潮。1963-1979:缓和背后的争夺。1980-1985:第三次高潮。1985-1990:走向缓和,结束冷战。3、关于冷战结束的时间
  四、冷战结束的原因:1、西方观点(1)美国政府长期的遏制政策,特别是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作用的结果。(2)戈尔巴乔夫的关键作用。(3)冷战的结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外交和军事行动以及苏联集团内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剧变的结果。
  2、 俄罗斯的观点。(1)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2)戈尔巴乔夫的背叛。(3)苏联体制的问题。
  3、 我的看法。(1)苏联政府在国内外压力下的政策转向是冷战结束的根本原因。(2)美国政府长期的对苏遏制政策,加剧了苏联的困难和内部变化,推动了冷战的结束。(〔反核和平运动的作用。(4)戈尔巴乔夫、里根的个人因素。()核武器的作用。
  五、冷战的后果与教训。1、后果:物质损失。政治影响。对外关系。文化影响2、教训:坚持和平共处。不搞扩张主义。反对霸权主义
  搞好国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思考题:1、试论美苏冷战的起源。2、试析冷战结束的原因。3、试析冷战的后果。4、试析冷战的教训。
  第五讲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
  1、国际关系体系:国际关系体系、国际关系格局、国际格局、世界格局等是研究现代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需首先解释清楚。所谓国际关系体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也即国际平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以及具有国际联系的国内政党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斗争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有从本质上看是动态的体系网络。2、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体系是一种多层次结构,它包括双边层面、多边层面、亚地区层面、地区层面、跨地区层面直至全球层面。其中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全球层面。国际关系格局即是指国际关系体系全球层次的中心结构,即世界各种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一种结构状态,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层面的实力对比关系。国际关系格局也即“国际格局” “世界格局”,或“国际政治结构”。国际关系体系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前提,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结构。
  3、“极”、“单极”、“两极”、“多极”。“极”(pole)是国际政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国际权力结构则是指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配,人们统称之为“国际格局”,或“世界格局”。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大国所构成的国际权力结构大体上可归纳为这样三种情况:单极(unipolar)、两极(bipolar)、和多极(multipolar)。“单极是指权力集中于一个国家,两极指权力集中于两个国家,多极则是指权力集中于三个以上的国家”。单极实际上是一种霸权结构,多极为均衡结构,两极则是一种争霸结构。
  二、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格局起源于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在世界历史的整个上古时期和绝大部分中古时期里,国家交往限于地区范围之内,各地区之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交往,因而那时只存在地区性的格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格局。世界性的国际格局的出现是欧洲资本主义发生以后的事情。15世纪晚期以后,新兴的欧洲资产阶级飘洋过海,足迹踏上世界各大洲,把世界各国征服在自己的脚下,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格局。1、古代世界格局。在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格局。如果我们要套用的话,在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多极结构状态。当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进化,在五千余年前终于走出野果裹腹树叶蔽体刀耕火种结绳纪事的蛮荒时代,迎来人类文明的曙光时,在我们这个星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即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一般都由几个农村公社或部落联盟组成,小国寡民,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活动,谁也没有征服各国、一统天下的能力。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统治者贪欲的膨胀,各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其结果是各地区都出现了一些大国,但谁也无力在世界称雄。典型例子是当罗马帝国横扫西欧、西亚和北非,建立了一个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时,在东亚有秦汉帝国、南亚有贵霜帝国、中亚西亚有安息帝国与之对峙,出现了四大帝国并立的局面。这无疑是一种多极格局,而非有学者认为的是罗马帝国的单极世界。另如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相继出现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它们都是在中国这块版图上的“霸”和“雄”。“春秋五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在华夏称霸,当时在西亚北非南亚先后涌现出了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米底王国、波斯帝国同等强国,在欧洲兴起了雅典、斯巴达等强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