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冰点沸点      更新:2022-10-03 20:12      字数:4747
  胝匠。缜致哉咄ü摇⒗ニ樟⒎ㄓσ韵嗟庇谒站谂分耷跋?0%的兵力投入战斗,波兰也必须参战。对于苏联的这一态度,法总理达拉第同美驻法大使布利特谈话中,英驻苏大使西兹向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的报告中,都承认苏联方面的确想通过军事谈判达成协议。法军事代表团团长杜芒克在同伏罗希洛夫谈话时也说,苏的方案是缔结军事协定的极好基础。但英法所持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英政府给英军事代表团的秘密指示说:“英国政府不愿承担任何明确规定的,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限制我们行动的义务”。“应该尽力使军事协定限于作出一些最一般性的规定”,而且“应该十分缓慢地进行谈判”。因此,英法代表团在会上只提出一些抽象笼统的原则,而提不出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当伏罗希洛夫在会上追问一旦战争爆发,英法能拿出多少军队?杜芒克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德拉克斯说英只能拿出6个师。以上一系列事实足以说明英法对和苏的谈判是缺乏足够诚意的。这一点连德国人都看到了。德驻英大使给柏林电报中说:“这个军事代表团的任务,与其说是去缔结作战协定,还不如说是去摸一摸苏联战斗力的底”。英法缺乏诚意的原因就在于对德还抱有幻想,仍然想同德妥协。其次是德的破坏。希特勒对英法苏谈判十分顾忌,因为如果三国结成联盟,势必打乱纳粹德国的全盘侵略部署。因此他千方百计破坏这次谈判。在三国谈判期间,希一面派出代表与英密谈,另一方面又抓紧和苏进行秘密谈判。这样,在希的精心导演下,出现了一个极其古怪的局面:一方面是苏英法三国进行联合反对德国侵略的谈判;另一方面,英国和苏联又分别同自己最主要的敌人纳粹德国进行谈判。这种三角谈判给本来暗淡无光的苏英法谈判蒙上了层层阴影。德国故意与英谈判,造成英德可能结盟的假象,使苏联大生疑因;而德同苏谈判,显示出苏德和解的迹象,又使英法增添疑惧。结果三国谈判遭到破坏,最后大获其利的还是希特勒。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苏也有一定责任。过去完全归结在英法身上是片面的。苏对谈判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严肃认真的,是希望同英法达成协议,共同制止战争的。苏的问题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a; 从近期的来说,苏在谈判中没有看到英法态度的变化,采取灵活的手法,签订双方都能接受的条约。上面讲到英法对谈判没有足够的诚意,但态度总的来说还是有变化的,如日丹诺夫在《真理报》上指责英法破坏谈判后,英法政府便同意苏提出的关于给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安全保障的建议。英法开始反对在政治谈判结束前举行军事谈判,后来也让步了。在军事谈判中,英法政府开始指示代表团不讨论具体协定,后来也同意讨论军事援助的具体方案,并向波兰政府施加压力,要它接受苏的军事授助。这些都是朝着联合的方向前进的。如苏能利用这些条件,因势利导,适当作些让步,是有可能达成协议的。但在政治谈判中,苏坚持英法在波罗的海诸国遭受“间接侵略”时也要援助,使政治谈判陷入僵局。其实苏坚持这四个字本来意义也不大。苏的想法是担心德用“间接侵略”的方法侵占立、拉、爱,从而对苏造成威胁。但事实上,如三国达成协议,结成反侵略联盟,希即使间接侵略了立、拉、爱也不敢贸然对苏发动战争的。可见苏为了“四个字”,丢了一盘棋。b; 从远期说,苏长期坚持“世界革命”的思想,在西方国家中造成恐苏恐共心理,给谈判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使谈判终难成功。前面曾讲1919底苏的对外政策由推进世界革命转为和平共处,但并不等于苏放弃了世界革命的战略思想,实际上始终存在,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现在来看,列、斯搞“世界革命”的战略应予否定。因为一,它不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列一战后对世界形势的过高估计,事实上当时各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那一步,各国的阶级矛盾政治形势也没有发展到那一步。二,这一思想指导下容易导致革命输出,干涉别国内政。这就要影响和破坏国家关系,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十月革命后,列、斯坚持世界革命的战略,也确实给苏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带来不良影响。如1920苏俄反击第三次武装干涉,越过边界,打到华沙城下,当时就企图激化波兰革命。这就使波兰对苏始终存在着一种不信任心理,三国谈判中波兰拒绝接受苏的援助,拒绝苏越过波兰边界援助英法,8。18波兰总参谋长和英法驻波使馆武官谈话,8。19波外长同英法驻波大使谈话,都表示波不信任苏,说苏是想占领波兰领土而不是真心打德国,波兰“绝不同意苏军过境”。苏利用共产国际实施世界革命的战略,支持各国的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当然也使英法产生了严重的恐苏恐共心理,不信任心理,使英法长期执行绥靖政策,企图使苏德互相争斗,以坐收鱼人之利。后来形势迫不得已进行谈判,但恐苏恐共的心理并未完全消除,绥靖政策也未根本改观,仍然和德进行秘谈,企图达成妥协,把希特勒引向东方。在这种情况下,谈判也就很难取得成功了。各国的革命只能由人家自己搞,不能拔苗助长,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很少能取得好效果:1956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1968捷克事件,苏出兵干涉,激化了这些国家和苏的矛盾,也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成为苏东裂变的一个原因。1979苏侵阿富汗,尽管扶植了一个“革命政府”,但到头来,还得撤军,“革命政府”也最终垮台。
  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问题: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二战前夕,1939。8。23在莫斯科签订的,这是近年来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首先看条约内容:主要内容:缔约双方互不侵犯,也不勾引他国对付缔约国另一方;缔约国一方与他国交战,另一方决不支持第三国;缔约国双方不参加反对另一方的国家集团;双方用和平方法解决一切有争议问题,有效期10年。这是公开发表的条约内容,另还有一秘密协定。关于秘密协定问题:苏德谈判时,西方即有各种猜测,说苏德密谈了波罗的海和波兰势力范围瓜分问题。但未有确凿证据。纽伦堡审判时曾对苏德会谈调查未搞清。1946。5。30《曼彻斯特卫报》发表公布了秘密协定,苏当时极力否认,出《揭破历史的伪造者》一书。但西方认为确凿无疑,是撰写二战史和评论苏联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苏解体后从苏联档案中发现原件。主要内容有3条:①一旦在波罗的海国家芬、爱、拉、立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政治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同时成为德国和苏联利益范围的边界。缔约双方将承认立陶宛在维尔纳的利益。②一旦在波兰国家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将大体上以比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缔约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在今后政局的发展中方能予以明确规定。③鉴于欧洲东南部的局势,苏方强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将声明与这个地区的全部政治利益完全无关。对上苏过去一直否认,1989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认为这个秘密协定是非法的。2、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四种意见:①全盘肯定,认为签约是苏外交的英明决策和重大胜利,主要理由是:a; 使苏摆脱了首先面临战争的危险境地,赢得一年半的宝贵时间。(张鼓峰事件:1938。7。29中、苏、朝交界处。)b; 打乱了绥靖主义者和一切反苏势力的战略部署,粉碎了绥靖主义者建立反苏神圣同盟和祸水东引的阴谋;c; 打乱了日本侵略计划和战争部署,打破了德日两面夹击苏的企图。(诺门坎事件:1939。5。11中蒙边界,打3个多月,直到8。31停战。出动飞机、大炮、坦克、日死伤被俘5万人。)d; 苏的安全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加强和组合,从全局看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否认其消极作用,但认为功劳是第一位的,错误是次要的,不能求全责备。②全盘否定,认为背离了无阶国际主义,是民族利已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表现,是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的一个典型,在缔约后的一定时期内实际上形成了“柏林-莫斯科体系”,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使波兰再次被瓜分,在国际共运中引起极大混乱,使世界各国共产党在反法西斯运动中威信扫地,受到很大损失,最大后果是引爆了世界大战。③不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和外交胜利,也不是一个错误,是在战争危险迫在眉睫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非常性的自卫行动,是苏联当时不得不采取的唯一抉择,尽管给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后果,但加强了苏的战略地位,赢得了战略时间,从长远看积极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④得少失多,得不偿失,理由是a; 赢得了时间,但又束缚了自己的手脚;b; 有利于苏一时安全,却模糊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反法西斯战争;c; 德是最大获利者,达到避免两线作战的目的、阻挠并推迟了英法与苏之间的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⑤我的评价:对条约和秘密协定分开评价。(方法论问题,不可一概而论)签约本身是对的,迫不得已的。如不签订有可能腹背受敌,受到法西斯两面夹击。当时苏联东有日本、西有德国,两个大敌。(日本:北上呼声很高,张鼓峰、诺门坎事件)德始终把法、苏作主要敌人,对英的态度上台之初利用英“扶德抑法反苏政策”,后来由于英德矛盾激化,从1937年底起把英也看作“可恨的敌人”,不过仍留有一定的妥协余地。在战略打击顺序上,希一再强调要吸取一战教训,避免两线作战。但究竟是先打法英,还是先打苏,到1939春,他“还不完全清楚”。5月份,他开始考虑先西后东,开始加紧和苏谈判。但如苏拒绝谈判、签约,德仍有首先进攻苏的可能。况且对于希先西后东的想法苏不可能知道,希只是在8。22才对高级将领明确讲:“在最近几年里,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故为避免德先进攻苏、必须签约。签约后推迟战争爆发,赢得一年多备战时间。同时也迫使英法走上反法西斯道路,有利于后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战争的胜利。当然条约在国际上也产生一些消极后果。①苏中断了同西方国家共同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由力争集体安全转到中立自保的立场。②在反法西斯阵营中造成混乱。但从反法西斯战争的长远利益来看,还是积极的。如果苏拒绝签订,德先攻苏,英法再支持,苏很有亡国的可能。苏后来在执行中犯了错误,和德搞得很热火,这不是条约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中的错误。如1939。11。29斯大林答《真理报》记者问时说:“现在不是德进攻英法,而是英法进攻德国”。英法要对战争负主要负责。1939。12。25圣诞节时斯打电报给希:“苏德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有理由万古长青”。这说明苏在执行中有问题,不是中立,而是亲德立场,犯了大错,但这不能否定签约本身。同时,赢得一年半时间,但苏未加紧备战,导致初期失利,则是另一问题。秘密协定是错误的,是和法西斯勾结划分势力范围,侵犯与破坏了弱小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是损人利己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做法。秘密协定主要满足了苏的要求,是苏提出来的,责任在苏。没有秘密协定同样可以签约。
  思考题:列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是怎样提出的?试析二战爆发前夕苏英法三国谈判失败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三讲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
  一、概述:1、两个规律:1918。11。11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45公里处的贡比涅向协约国签署了投降书,一战宣布结束。一战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的战争,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是英法俄美协约国与德奥同盟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战争关系。一战的结束标志着这对矛盾通过战争手段得到了解决,得到了缓和。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通过巴华会议,建立了凡一华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就此消除了。由于两个规律,或两个因素的作用:1,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在国际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