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上网找工作      更新:2022-09-26 14:24      字数:4710
  ,难以入睡。与其每天被这颗悬着的心恐吓,不如亲临险境,来个“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真的不幸了,至少可以把这颗心放下来。
  就是这样,其实富人对失去财富的恐惧比穷人对渴望财富的无奈更折磨人。
  穷的时候很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那双倾慕了许久的鞋子;富的时候更烦恼,面对满柜的鞋子,不知道究竟该选哪双更完美?
  为期两天的商务旅行,一位年轻女董事竟带了两只大旅行箱,里面装了30双鞋子。因为她在挑鞋子时,挣扎了半天还是无法决定。最后她毅然做出这个壮举,把它们全带上,看看这道绝世难题在最后一秒钟的时候究竟是怎么解决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不过和穷人的烦恼比起来,还是富人的烦恼更让人向往,毕竟有选择比没选择要好吧。而且对大多数富人来说,这样的烦恼其实并不是烦恼,而是享受――享受自己的决断力、管理能力和影响力,而穷人的快乐――比如逛逛超市、和朋友吹吹牛皮,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价值的对时间的糟踏。
  我和几位大学同学一起去三亚游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洗温泉。那是一处天然温泉,偌大的园林里有六七十处温度不同的温泉池。我们恣意泡了一个下午,除了一个人。这个人跑去看房子去了。他更富有一些,他觉得利用这段时间考察一下房产比泡一个下午的温泉更有价值。
  结果是我们享受了一个下午温泉的快乐;他向一套15万元的二室一厅下了订单。很有可能在两年后,他在温泉上的牺牲将得到丰富的回报,比如在我们洗第二次温泉的时候,他又有了利润去买第二套房子。
  然后我们开始烦恼为什么我们老没钱买房子,他开始烦恼为什么他老洗不成温泉。
  …
  成为流言主角之后
  …
  职场中的流言与绯闻,一点也不比娱乐圈少。同行或同事聚在一起,谈起身边朋友的朋友的八卦的时候,比讲述娱乐小报的绯闻头条更来劲。到底是自己认识的人、熟悉的事,聊起来共识更多,互动性更强,交流的快感也更强烈。
  细数周边朋友,突然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或多或少的流言:32岁的大学同学正成为一场婚外恋的第三者;有位前同事被传与下属不和,据说他的离职不是辞职,而是被解雇的;头衔是总经理的一个同行,据说月入8000都不到,完全不是他嘴里宣称的2万元;那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新入行的小伙子,听说性倾向是……
  有的人会因此而非常苦恼。听说真有人为此得了抑郁症,每天神经兮兮,看见有人在咬耳朵就疑神疑鬼,怎么看怎么像在说自己的坏话。时间长了,不跳楼才怪。这种人的错误在于,以为流言完完全全是对自己的伤害。
  其实流言的娱乐功能比它的伤害功能强得多。大部分人在讨论流言时都会有诧异、厌恶、嫉妒、鄙视、诅咒、抱怨、惊恐等情绪产生。对于平淡的生活来说,这些大起大伏的情绪可以引发不少快感,这跟看恐怖片的道理是一样的。快感过后,一身惬意地重新工作。至于流言是真是假,又有谁去管呢?
  分析流言散播者的心态,为的是得到更好的处理流言的方法。不闻不问,一笑置之。其实是对付流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就算我钱少,我性倾向不主流,我和下属闹矛看,我其实是被解雇的,又能怎样呢?会被减薪吗?会失业吗?会致使减肥失败吗?更何况一般流言传过不久就烟消云散了,人们的注意力马上会转移到新的流言身上。如果跳出来解释,只会让自己再次荣获流言主角的待遇。
  还真有人喜欢当流言主角,尤其是遇到跳槽之类的流言脚本。经常是一个人还没跳槽,外面关于他的下家的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原东家一听慌了,急急忙忙给他升职加薪。一段时间后,跳槽的流言渐渐销声匿迹,流言主角成为最大的赢家。这时大家才醒过神来,原来流言正是流言主角制造的。
  也有伤害性强的流言。最致命的莫过于一些对工作能力的误解、中伤或者诽谤。“他对这行根本一窍不通……”“据说他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此类容易让老板坐立不安的流言是一定要解释的,但也仅限于对发给你薪水的人解释。虽然真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浮出水面,但早一点擦亮老板的眼睛对自己绝对利大于弊。
  成为流言主角绝对不是件值得苦恼的事,甚至应该说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这至少说明,大家在注意你,在谈论你,在观察你,这更说明,你具备被注意、被谈论、被观察的价值。与这些相比,更可悲的是那些从来没当过流言主角的人,他们的存在与否根本没人关心,也引不起别人倾听的兴趣。这才是更应该苦恼的事。
  …
  大人物是怎么产生的?
  …
  两个同样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工作能力的人,在公司里经常会混出个天壤之别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一个把自己当成很重要的大人物来对待,另一个则觉得自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小龙套一个。自己先就瞧低了自己,如何还能指望别人的尊重呢?
  某广告公司有个神人,年轻时曾在张艺谋的剧组里当过剧务――端茶倒水的一些活儿而已。这段“从影”经历到了他的嘴里幻化成与“张艺谋私交甚笃”。说的也没错,能在张导熬夜的时候,递上一碗绿豆汤什么的,说不定就有了个谈八卦的机会,也算是与老谋子“秉烛夜谈”了。从此神人为自己制造出“在娱乐圈很搞得定”的传说。事情就是那么怪,头顶上挂了这个光圈后,他在娱乐圈的确比别人搞得定些,俨然一副明星代理人的大人物派头。不知道是这个光圈增加了他的自信,还是他的自信让这个光圈更可信。
  另一个给老谋子做场记的人就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每当有人提起这段往事,他就讪讪地说:“嗨,打杂而已。”遮羞一样把这个话题捂住。这个同样有一段“从影历史”的人,如今早就告别了娱乐圈,成为一家国企里默默无闻的小龙套一个。
  觉得自己很重要的人,哪怕是秘书也一样会成为大人物。一次我在客户那里开会,对方的总裁在讲话的时候突然被秘书打断:“对不起,刚才您有句话我没记下来,你可以再说一遍吗?”总裁不怒反喜,努力地又讲了一遍。因为秘书觉得自己的记录工作很重要,所以总裁才越发觉得自己的讲话更重要。后来我才知道,在这家公司,这位秘书的地位甚至比有些董事还要高。
  言谈举止也可以成为大人物的判别标志。英国一家杂志谈论飞机升舱的技巧时提到:戴Gucci墨镜、手拎LV拉杆箱可以大大提高升舱的机率。在搞不清楚你的身份之前,机场办事员很可能先被你的行头唬住,乖乖地帮你升了舱。
  有的时候,大人物的待遇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指定喝什么牌子的矿泉水、住什么星级的酒店等等。也有的时候,是接待大人物的人被大人物的派头吓傻了,主动要求提供优质待遇的。有个巴黎的设计师朋友要访问西北某小城,小城上自市长下自秘书长一字排开接见这位“大人物”。他们提供最高级的酒店给他住,每天的菜都是山珍海味,并给他配备了一位24小时贴身翻译,临走那天还送了他一些贵重礼品。巴黎的无名设计师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当“大人物”的甜蜜。
  …
  敢不敢换行?
  …
  碰到一个不称职的外科医生:耳朵上别着蓝牙、办公室的电脑桌面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软件以及blog首页的快捷方式、一桌子的CD盒差点触到天花板。忍不住问他原来是学什么专业的。他像看外星人一样瞥了我一眼:“干我们这行的,没有人换行的。”
  乱讲。余华若是还在当牙科医生,我们今天能看到《活着》吗?可见这个人一身的现代化硬件,脑子里的软件还是1980版的。
  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却连“换个行当”的想法都不曾有过。大概就像旧时骨髓里刻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意念的妇人一样,他们觉得一旦和这一行发生过关系,就要永永远远和它捆绑在一起。
  跟这些毫无想象力的人相比,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显得聪明得多。他现任一家保险公司客户服务部主任,每天和一堆人名打交道,除了办公室里看了近十年的几张熟脸之外,从不认识工作之外的人。工作无趣已经够苦恼的了,更苦恼的是薪水还不错。前者让他屡次萌生换行的决心,后者则使得这些好不容易萌生出来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倾刻间碎裂。毕竟,这个积累了近十年的工作已经让他成为年薪十万以上的中层经理,换到一个新行当,和大学毕业的小屁孩一样拿两三千一个月的低薪,心理能否平衡呢?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几年来,决心与反决心斗争的结果是他依然在原地踏步走,只是内心充满痛苦。恨只恨这个公司给的薪水太高了,若只发两三千一个月,说不定他早在另一个自己喜欢的行当里有所建树了。
  当然,也有敢想敢做的人。辞掉高薪,自己去开破旧小店的,从500强跳出来,跟着私人老板闯荡东西的,好好的外资银行经理不做,回到家里码字过日子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同样的选择,同样的得失,不同的人会交出不同的答案,得到不同的感觉。
  我个人更加倾向于这些果敢的人。通共几十年,若还不能随性一把,守着那几个不开心的钱又有什么意思呢?我的好朋友说我过于幼稚,他说真理分为理想中的真理和现实中的真理两种,理想终归是要向现实妥协的。
  我搞不懂他究竟想说什么,却依旧相信简单粗暴的逻辑:十万年薪和令人愉悦的工作,究竟哪个更重要一些?要么走,要么留。什么理想不理想,现实不现实的。
  …
  安慰剂
  …
  心情不好可以去血拼,可以对着亲爱的人胡乱吼叫;感情不顺可以到电台情感热线或者心理咨询师那里找骂,不喜欢被他人羞辱的话还能选择自虐,比如去小酒馆把自己灌到吐之类的;在职场上扮笑扮到笑神经麻痹、装孙子装到脊椎再也挺不直之后,伤痕累累的灵魂与良心同样需要被抚慰。
  孩子,成为一些人的安慰剂。
  资深广告销售人员李先生说:“每天回家一揿门铃,我那还不到三岁的小女儿就会把拖鞋拿到我面前,而且是踉踉跄跄一路小跑过来。一见到她的笑脸,什么肮脏龌龊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怪不得许多职场精英在“意外”地得到孩子后,紧皱的眉头都变得舒展,原来这个小精灵是最高效的职场污气净化剂。
  如果没有孩子,可以暂且把恋人当成出气筒:撒个娇、发个火、来一顿佯怒的拳打脚踢。现代爱情故事变得越来越快餐化,恐怕繁重的工作压力难辞其咎。八小时在外打拼,太多的委屈需要被安慰。当浓情蜜意全部转化成安慰剂被透支个精光后,也就到了换新恋人的时候了。
  倾诉,也是个解压的好办法。最常见的倾诉类安慰剂可谓午餐时间的“同事互助心理咨询会”。几个相好的同事一道午饭,把对公司、对老板、对客户、对同事的种种不满全部说出来,来个职场污水大交流。当然,污水是不会被倾诉净化的。但说出来之后,心境的确明朗了许多。
  有文人气质的人可以写博客。白天在办公室绞尽脑汁想着怎么争权夺利,晚上回家用文字探索真善美。当被同事或同行痛斥的时候,可以在晚上的博客中说:白天的我,不是我。彷佛那些白天的事情不是他做的一样。虽然有掩耳盗铃之嫌,但在没有违法的前提下,他毕竟在心理上获得了“晚上的真我”的庇护。有些时候,人更怕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我”还是真的、善的、美的,一切不光彩的事都让那个白天的“假我”去承担吧。
  能狠得下心来把自己一劈为二变成“真我”和“假我”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依然不愿意为职业违背自己为人处世的初衷。于是职场被他们描绘成“尔虞我诈的大染缸”。能在染缸里如鱼得水的人,想必不会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想象可以给事业平平的不少人带来平衡和安慰:虽然我没钱没势,但我毕竟是个好人,嘿嘿。
  影片《霸王别姬》里张国荣的师父有句话说得好: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实在成全不了的时候,或许安慰剂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它可以让你不那么痛苦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