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节
作者:
随便看看 更新:2022-09-12 17:16 字数:4837
。与此同时,对希特勒的围攻已名存实亡。在一次乘火车前往法国边境的旅途中,包乘组人
员对威廉·夏伊勒说,自战争开始以来,此处边界上未发一枪一弹。他亲眼看到,双方似乎
都在遵守非官方的停火协定。“法国只要发一颗‘75’炮弹,我们的火车就会完蛋,德军
在铁路沿线拉大炮和给养,法军并未打扰他们。真是一场奇异的战争。”事实上,它真是怪
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致当时海军大臣建议皇家空军去轰炸德国西南部的木材厂时,英国空军
大臣金斯里·伍德爵士竟回答说:“啊,不能这样做,那是私人财产。下一次你会让我去炸
鲁尔了。”
在这些动荡的日子里,希特勒的主要进攻武器是戈培尔——战争的爆发使他重新受宠。
他的宣传的主要矛头是针对法国,目的在于离间它和英国的关系。戈培尔冒着雨雪,亲临”
两壁”视察,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看看身在几百码外的马奇诺防线里的法国兵在干些什么。
他的结论是,普通的法国兵精神不振,愁眉苦脸,普遍厌战,完全可作为他自身关切的事物
和偏见的牺牲品。“戈培尔知道”,他的秘书维纳·瑙曼回忆说,“普通的法国小兵是需要
一张床,一个女人,一间暖屋,一个自己的花园和安逸。”他担心的是犹太人、英国人,以
及最重要的,是这场荒谬的战争。因此,宣传部长戈培尔便指示德军向真空地段那边的陆军
高声友好地问候,并与法国士兵进行兄弟般的交谈。宣传队用大喇叭广播新闻和消息,以证
明德国与法国实在不是敌人。晚间,德军向马奇诺防线里的法军播送缠绵的法国歌曲。在节
目结束前,广播员大致会说:“晚安,亲爱的敌人,与你们一样,我们也不喜欢这场战争。
谁该负责呢?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互相射击呢?又一天结束了,我
们大家又可睡一晚甜觉。”最后播送的一首录制好的催眠曲。白天,传单在法军头上满天飞
——画中画的是,一个法国兵在前线发抖,而他的妻子却与一英国兵同枕共席。
对法国老百姓的宣传却又不同了。德国人用许多秘密电台,劈头盖脑地向他们广播,说
他们的政府如何腐败,犹太人如何赚钱,希特勒的陆军和空军如何强大得吓人,等等。有份
传单效果特别好。那是德文版的《诺斯特拉达穆斯预言集》——它预言,法国必将被第三帝
国征服。
在国内,戈培尔令德国人咬紧牙关,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因为敌人“已决心将德国一
举永远消灭”,他们的生活已岌岌可危。12月中旬,他下令禁止各报刊登和平言论。“根
据这一指示,在圣诞节问题上,各报和各电台均应避免感情调子。”只有一天,12月24
日,可以庆祝。为使前线和后方团结一致,1939年圣诞节广播的主题是:“士兵的圣诞
——人民的圣诞”。
在法国的英军,对戈培尔的宣传漠不关心。事实上,战争已变成了蹩脚的笑话比赛。英
国的百姓也与英军一样厌战,把战争称为“虚假的战争”。张伯伦宣读周报时,越来越多国
会议员打盹。
希特勒则在等待一连5天好天的到来——把笑话变成可怕的战争。他的空军司令也在进
退维谷。戈林不得不给人以等得不耐烦的印象,但私下里却希望坏天气得以继续,因他怕空
军尚未作好作战准备。他亲自出席每天一次的天气会议,缠着气象台长迪新不放,要他提供
更多的情况。希特勒还胁迫迪新作更长时间的预报。他坚决拒绝。“我的元首”,他答道,
“我会大胆地预报3天内的天气,但不会蛮干——报不了5天内的!”
戈林绝望了。他用10万马克的巨金雇来一个造雨者,施维弗勒先生。戈林元帅是想要
连续5天的好天气呢,还是要坏天气得以继续,这谁也不清楚。但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施维弗勒仅有的工具是一台不响的收音机。另方面,米尔契元帅却希望有好天,因为他
同意元首的看法,即,时间在敌人的一边。尽管有不足之处,空军仍占有空中优势。但是,
由于美国飞机源源不断运往英法两国,这个优势渐渐减弱。
1940年1月10日,等得不耐烦的元首希特勒,再次为入侵订下了时日:一周后,
日出前15分钟。那天没结束,命运又来干预。空军的一架轻型飞机在边境迷航,在比利时
降落时坠毁。在那天升空的飞机中,这架最重要:机上有个未经准许的乘客赫尔穆特·莱茵
伯格少校。少校身上有个公文包,里边塞满了空袭比利时的作战计划。莱茵伯格在焚毁文件
时被比利时军虏获。但他通过德国驻布鲁塞尔大使馆向空军司令部报告说,他已把计划烧成
“微不足道的碎片,顶多只有巴掌那么大。”在惊愕之余,戈林还焚烧了一叠同样厚的纸张
作为试验。试验的结果还不能令他信服。于是,他夫人便建议他用“千里眼”——对一个用
过“造雨者”的人来说,这个建议并非不寻常。雇来的一群“千里眼”们异口同声地说,文
件未存下一片纸片。
他们的报告或许已令戈林宽心——希特勒却不然。他估计作战计划已泄露给了敌人,便
下令取消入侵计划。正确的是他,不是那帮“千里眼”。残留的纸片已足以使比利时人得悉
入侵之事。这份情报被送往伦敦,在那里,人们半信半疑。
例如,哈利法克斯告诉内阁说,“我非常怀疑,这份文件是否是真的。”总参谋部同意
此说,显然,这份文件是预先安排好的。他们沉醉在自己的攻势中:一支远征军在挪威登陆
。这个一举而成大功的想法,使新任海军大臣非常感兴趣。即使上次大战中他曾有过类似的
痛苦经历,那时,他据理办事,直到内阁被争取过去,否决此举。
希特勒也准备夺取挪威。在此之前,他从未考虑采取这样的行动——毕竟,这些北欧人
,如同在1914年那样,会守中立的——直到他的盟友斯大林入侵芬兰,打乱了他的算盘
。希特勒害怕,这可能会给盟国以借口,开进挪威,从北面包围德国。他批准对入侵挪威的
可能性进行研究,但紧急度极低。后来,2月底,令人吃惊的报告送上来了:英国人在斯堪
的纳维亚登陆迫在眉睫,这使希特勒成了入侵挪威的热烈的鼓吹者——他担心,英国若在挪
威找到了落脚点,波罗的海便会被封死,他的潜艇便会全部被困。同样可怕的是经济威胁。
德国使用的铁矿,半数以上来自挪威和瑞典;铁矿供应就此告终,他的战争经济便告吹。因
此,希特勒便于1940年3月1日下令同时占领丹麦和挪威。这要有“和平占领的性质,
目的在于用武力保护北欧各国的中立”,但是,任何抵抗均“会被可能的手段”击溃。
时间这个因素令希特勒异常关切。两天后,他便决定——“在战争史上最大胆,最重要
的决定”——在入侵西方之前发动进攻。进攻将于3月15日开始。
与此同时,他还设法支撑与他的两个盟国正在恶化的关系,特别是与俄国的关系,因为
它已进入了令人不安的阶段。
在征服波兰不久,两国便开始就贸易协定一事,展开谈判。德国派了个37人的经济代
表团出访莫斯科;苏联派了个更大的代表团回访柏林——苏联代表团带了个采购机器和军用
物资的货单,价值15亿马克。德国人目瞪口呆,因为苏联人所需的机械和军备,大都是他
们战争生产所必须的。结果双方展开了一场凶狠而长时间的角逐,最后由斯大林本人将之推
上高峰。他牢骚满腹地宣布,德国人若不让步,“条约便不签订。”
这,希特勒是不能允许的。2月初,他指示里宾特洛甫致函斯大林,让他重新检讨对德
国的立场。显然,斯大林(他的顽固的谈判已从德国人那里得到了某些让步)已醒悟到,他
已将他的盟友逼得走投无路(两个月以前,他的宿敌托洛茨基曾说过:“在希特勒的败钟敲
响以前,欧洲的许多许多人已被消灭。斯大林不想居身于其中,所以,他机警得很,不愿过
早脱离希特勒。”)斯大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策略,要求停止争吵。他同意德国在两
年零三个月内交货,答应在一年半内,将原料交给德国。在所有障碍都被清除后,这份条约
于3天后签字。德国代表团兴高采烈。“这份协定”,团长报告说,“意味着通向东方的大
门已为我们敞开。”
希特勒既高兴又宽心。比诸克里姆林宫里的同事,他更为入神。斯大林是他唯一想深刻
地了解的世界领导人。他详尽地盘问了从莫斯科回来的使者,把有关他的盟友的最微小的细
节都问得一清二楚。据克里斯达·施洛德的回忆,他不时打断对方的话,热情地高喊,“斯
大林其人是个残忍的家伙,但你不能不承认,他又是个异乎寻常的人。”这几乎像是在谈论
他自己。
解决这个俄国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那年3月,芬兰人被迫接受了苏联的
苛刻和平条件,结束了他们之间短暂的流血战争。希特勒原为要支持这一不受欢迎的事业感
到尴尬,现在,他如释重负,把注意力转向更加丰饶的竞技场。其中之一是意大利。不久前
,他曾就墨索里尼之不受欢迎的建议作了回答,在这方面跨前了一步。他详尽地为自己的行
为辩解,对意大利进行狂热地吹捧,像一个女学生给她的最新迷恋对象写信一样,用了许多
斜体字。
自然,信会被如此长时间担搁,它肯定要由一位有名望的人士转交的。于是,到了次日
,3月9日,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带了一大群随员,离开了柏林。他们中有顾问、秘书、理
发师、医生、体操教员和按摩师。在首次会见时,墨索里尼对里宾特洛甫所提出的“意大利
是否参战?”的问题作了谨慎的回答。他说,他有意“对冲突进行干预,打一场与德国的战
争相平行的战争。”但是,时日要由他来选择。里宾特洛甫试图将他就范,却未成功,他只
同意与希特勒见面。3月18日,星期一,这两位独裁者冒着大风雪,在勃伦纳山口会面。
会议开得热烈真诚,希特勒成了会议主宰。他讲得心平气和,故作姿态。他说,他此行
的目的是“将局势解释清楚”,以便让意大利总理作出自己的决定。
让施密特觉得奇怪的是,墨索里尼利用仅有的几分钟发言时间,着重阐明了他欲参战的
意图。他说,这不过是选择最好的时机的问题罢了。两人在永远信任,永远友好的气氛中分
了手。但希特勒却指示施密特勿将会谈纪要的副本交给意大利人。“意大利方谁会看到这份
文件,会告诉哪个盟国的外交官,这谁也不知道。”墨索里尼似乎觉得,他最近所作的参战
誓言是错误的。在返回罗马的途中,他指着窗外纷飞的大雪说,让雪一直落到南方的埃特纳
去才能把意大利民族变成武士的民族。希特勒主宰会谈一事虽然使他恼怒,但他确切知道,
他的盟友不会在陆上发动攻势了。
(6)
不久前,希拉赫夫妇偶然在总理府发现元首戴眼镜看书。
(*希特勒的秘书用大号字码打字机打印文件,以便元首在公开场合不戴眼镜就可看清
楚)。他连忙把眼镜取下(他不准霍夫曼在他戴眼镜时拍照),用手揉眼睛。“你知道”,
他承认了,“我要戴眼镜了。我一天天老了。我要在50岁而不是在60岁时发动战争,原
因也在于此。”他翻阅着伦敦的画册。“多高兴呀,没有巴罗克式的建筑,”他猛然合起书
。“这种东西我不能再看了。”
他下定决心让德国首先到达挪威。4月2日,他下令于一周后开始进攻,时间是清晨5
时15分。反希特勒集团也同样决心不让入侵发生。为此,他们需要哈尔德这个人。不久前
,他曾保证助以一臂之力,但一直在动摇。为了让他行动起来,他们让他看了穆勒的备忘录
——它提纲挈领地谈到了教皇如何秘密参与和英国和谈一事。总参谋长对此印象深刻,却泪
流满面。他哭泣着说,他的良心不允许他行动。
计划的失败并未使勇敢的奥斯特上校泄气。他决心亲自行动以阻止希特勒。4月上旬,
他密告荷兰武官,挪威将遭入侵。但是,由于这份情报只转到挪威驻柏林使团的一成员手中
,而他又觉得不值得将它转给奥斯陆。英国人也不相信收到的类似报告,不相信希特勒正在
做他们自己计划在一、二天后要做的事情。一种过分自信的气氛笼罩着唐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