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节
作者:
随便看看 更新:2022-09-12 17:16 字数:4855
能活多久。所以,还是现在就打为妙。”
接着,他把问题讲得更具体了。他说,与波兰的关系已无法忍受。“我们面临的决择,
不是打便肯定被消灭,或迟或早。西方有什么作为呢?不外乎是从马奇诺防线发动进攻或对
帝国进行封锁。前者是行不通的,后者也不会奏效,因为现在苏联会向德国供应粮食、牲口
、煤炭、铅和锌。怕只怕到头来哪个猪猡又要提个调停计划出来!”
戈林一带头,其他将领也跟着热烈鼓掌(B有篇花絮说,戈林跳上桌子,像野蛮人一样
,趾高气扬地手舞足蹈。这若属实,可称洋相十足了。但这不太可信)。“我的元首”,戈
林元帅说,“部队会尽其责任的。”掌虽然鼓了,但戈林和其余将领都一致反战,因为大家
都相信,德国还未作好发动战争的准备。弹药只够6个星期之用,钢铁、石油和其它重要物
资也奇缺。
与其将领一样,希特勒对此也是了如指掌的,但他考虑的是一种不同的战争:闪电战,
即用足以保证迅速取胜的兵力和战斗强度,全面发动突然袭击。这既是战略概念也是战术概
念。他曾发誓,永远不让长期战争带来的苦难重新在德意志的国土上出现。对部队,他只在
广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进行武装,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常备武器的生产率较高,不为长期战
争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德国经济的这种组织方法,是希特勒有意这样搞的。他的目标在
于迅速地生产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厂,或改组兵工厂的结构。
一系列的闪电战——靠短期的生产爆发力维持——将使希特勒看来好像很强大。他避免
为常规战争进行大规模生产,因为这意味着经济毁灭。他的哲学是穷汉的哲学,只有靠胆识
才能成功。用战争冒险的办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价的胜利,而这个战争冒险正是他的较
富裕的敌人几乎不惜一切代价要避免的。
闪电战不但与其赌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与其独裁者的地位相适应。一个民主国家是经
受不起这种经济突发力的,例如,在集中生产坦克后,立即又转向民用生产。可能会伤害一
个民主国家的东西却不适用于一个具有奇特的经济弱点和力量的国家。
希特勒的闪电战,使其将领也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的理论仍源于过去。他们不像希特勒
那样明白,论战斗,德国的准备要远较英法之准备为好。这是一场赌博,但他估计到,他能
迅速取胜于波兰,永远无需与英法两国交手。奇特之处就在于,他们会觉得报复是徒劳无益
的。他必须用某种方法将西方中和——或恫吓、或动武——以便到1943年时,他能实现
自己的真正目标即征服苏俄。阿道夫·希特勒张开大眼,准备迎接命运。
8月22日上午听过希特勒讲解入侵蓝图的军人,未提过片言只字的批评意见,午餐后
被带进来听训话的野战将领也未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元首劝他们不必发慈悲。“强权即公理
。”他说完后便宣布入侵波兰的时间有可能定在星期六即8月26日的拂晓。
当晚早些时候,里宾特洛甫及其一行分乘两架“康多尔”飞机前往莫斯科。总的气氛非
常紧张。彼得·克莱斯特回忆说,“谁也不敢保证在我们抵达莫斯科后,苏联人不会突然给
我们端出个英法协定来。”谁也不敢预言,里宾特洛甫是否会被迫进行苏联人惯于举行的”
冗长、绞尽脑汁的谈判”。
里宾特洛甫的莫斯科之行,使日本大使大岛惊奇万分。当晚深夜,他专程前往柏林威兹
萨克家拜访他,当面向他表示不悦。原是泰然自若的大岛,此时板着脸孔问,这样一个向后
转,他怎样才能向东京解释清楚?次日下午,8月23日,汉德逊将张伯伦的信交给了元首。
信中,张伯伦斩钉截铁地宣布,英国决心履行其对波兰许下的诺言。与此同时,他又再
次呼吁和平。为何就不能签个停战协定,让德国和波兰坐下来讨论他们的问题?“此时此刻
”,他在信的末尾说,“我承认,我找不到可以避免一场会把欧洲卷入战争灾难的其它办法。”
希特勒用强硬的语言作答,且很激动。汉德逊表示,只要两国合作,解决的办法还是有
的。希特勒简短地反驳说,早该这样做。汉德逊抗议道,英国政府已经下了保证,它必须遵
守。“那就遵守吧”,元首咬了一口,“你若是发了一张空白支票,你也得付款。”
汉德逊顽强地为英国的立场辩护。他用的是德语——一种其微妙处他尚未掌握的语言。
希特勒将汉德逊的论点撂在一边,开始了威胁恫吓。他说,波兰若有风吹草动并胆敢在反对
德国人或但泽方面再向前挪动一步,他便立刻进行干预。还有,西方若总动员,德国也将用
总动员作为回答。
“那是不是个威胁?”汉德逊问。
“不,那是个保护性措施!”
汉德逊妄图令希特勒相信,张伯伦历来是支持德国的。“直到今年春天我也是相信这点
的”,希特勒几乎忧愁地说。接着,汉德逊便冲口说道,他个人从不相信英法苏三国条约。
他个人倒倾向于由德国而不是英国与苏俄签约。希特勒的回答是不吉利的。“错不了”,他
说,“会是个长期条约。”这个话题汉德逊是不会随便放过的。他辩论说,与他一样,元首
也明白,俄国人总是在制造困难。不管属何种情况,他坚信,张伯伦并未改变其对德的态度。
“在这个问题上,我必须用行动去判断。”希特勒说完,重又反唇相讥。汉德逊威胁说
,德国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意味着战争。一听此话,希特勒又几乎歇斯底里发作。他喊道,
在这样一场战争中,德国没有什么可输,大不列颠可有许多东西会输掉。他没有战争的愿望
,但也决不退缩。比去年9月,他的人民此时更加支持他了。他突然宣布,他会给张伯伦一
个书面答复且于下午交给汉德逊。说完,会晤便宣告结果。
威林萨克是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斗的沉默的证人。与汉德逊一样,他也坚信希特勒真的是
震惊了。但是,汉德逊刚一走,门刚一关上,希特勒便拍了一下大腿(已成了习惯),笑了
。“张伯伦熬不过这场对话”,他趾高气昂地说,“他的内阁今晚就得倒台。”
趁等待书面回答的机会,汉德逊返回萨尔茨堡,给在柏林的下属挂了个电话,要他们通
知伦敦,希特勒“全不妥协,不能令人满意。不过,在拿到书面答复之前,我不能再说什么
”。一会儿,他又被召回贝格霍夫。据汉德逊的报告说,这一次,希特勒恢复了平静,“一
次也未提高嗓门”。但他的顽固并未见减分毫。他攻击说,“英国已下定决心毁灭德国。”
汉德逊抗议说,两国若交战,受益者是世界上较次要的民族。希特勒回答道,为较次要
的民族而战的恰恰是英国,而他则只为德国而战。这一次,德国将战斗到最后一个人。19
14年他若当总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波兰若再挑衅”,他继而道,“我就要行动了。
”他将上午的威胁重述了一遍,但这次却未装模作样。“但泽和走廊的问题总得解决,方法
可能这样或那样。请记住这点。相信我,去年——10月2日——我本来要进军的。这,我
敢向你保证!”
那天下午,两架德国“康多尔”在莫斯科机场着陆。机场上,看到“卍”字旗与“斧头
镰刀”并排在空中飘扬,里宾特洛甫非常高兴。在检阅空军仪仗队后,里宾特洛甫外长乘车
前往下榻处——先前的奥地利使馆(是否是俄国人的讽刺?)。冯·德·舒伦堡公爵通知他
,克里姆林宫于下午6时与他会晤,但说不准是莫活托夫还是斯大林见他。“莫斯科的怪风
俗”,里宾特洛甫暗想。
舒伦堡和希尔加汇报完后,双双劝里宾特洛甫不要给人以急于求成的印象,要慢慢来。
里宾特洛甫听得不耐烦,把手一挥,打断了他们的话。他叫大使通知俄国人,说他必须于2
4小时内赶回柏林。他一边说,一边急急忙忙地吃饭,然后便奔克里姆林宫去了。
下午6时,里宾特洛甫见到了斯大林。斯大林和蔼可亲,莫洛托夫却不动声色。首先讲
话的是里宾特洛甫,他表达了他的国家愿意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德苏关系的愿望。从斯大林的
3月演说中,他了解到,斯大林先生也有同感。斯大林把脸转向莫洛托夫,问他是否先讲?
外交委员顺从地回话说,首先作答是斯大林的特权。
他回答的方式是里宾特洛甫从未碰到过的。“多年来”,斯大林简洁地说,“我们往彼
此身上不知泼了多少桶粪。那也不该阻碍我们取得谅解。我3月讲话的主旨就在于此,它的
意义你已完全明白了。”他打开一本笔记本,继续不断地谈论实质性问题:划定了在苏联与
德国之间的那些国家内苏德各自的势力范围;芬兰,大部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以及比萨拉比
亚被纳入俄国轨道;若德国与波兰发生战争,他们将在明确的“分界线上”开打。
显然,斯大林到这间屋子里来是谈生意的,不是来玩的。3小时后,除斯大林坚持要纳
入俄国势力范围内的两个港口外,其余各点里宾特洛甫均已同意。关于这两个港口,里宾特
洛甫说,他得首先征求元首的意见。于是,会谈暂停,好让里宾特洛甫与希特勒磋商。
希特勒也急于要与斯大林达成交易。不过一小时,威廉大街便打来电话,作了言简意赅
的回答:“答案是可以。同意了。”与此同时,里宾特洛甫又在下榻地急急忙忙进餐。他一
边吃,还一边热情洋溢地谈论斯大林和莫洛托夫。
返回克里姆林宫时,里宾特洛甫外长神采飞扬。他不但口袋中装着希特勒的肯定回答,
而且还带着一大帮随员,包括两名摄影师在内,浩浩荡荡赶赴克里姆林宫。当德国车队缓缓
驶进神秘的城内时,秘密警察连忙从黑暗中出来护送。车队从它所处时代最大口径的大炮—
—因为大,谁也不敢放它——前驶过,还从许多小木房和大教堂前驶过,最终驶抵一座现代
化的行政大楼。斯大林在那里等候。很快,双方就互不侵犯条约问题达成了最后协议。这是
一份简明扼要的合同。
双方不对对方采取侵略行动,不支持进攻条约一方的任何国家。条约有效期10年,期
满后,将自动延期5年,除非签约的任何一方在期满前一年宣布不再续约。
这是一份常规的协定,但是秘密议定书却不然了。它瓜分了东欧。同样不寻常的是,斯
大林竟愿意在签字时允许拍照。他精神奕奕,导演了签字仪式上最好的一张照片的拍摄。
他向里宾特洛甫的党卫队副官里查德·舒尔兹招手,要他与众人一起照相,但年轻的舒
尔兹不敢想象斯大林是在叫他。最后,斯大林抓着个子高得出奇的舒尔兹的胳膊,把他拉到
里宾特洛甫身边。也许,斯大林有意要为照片增添些青春的气息;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舒尔兹
的弟弟是希特勒的党卫队的军官。
双方频频举杯,祝酒词讲了一篇又一篇,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的那篇,也是从未向
苏联人民透露过的那篇:“我知道日耳曼民族何等热爱它的元首”,他说,“所以,我要为
他的健康干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条约之一,竟在几个小时内签妥且未发生争论。这件
事本身证明,斯大林和希特勒两人都需要这份条约;两人都明白,为取得自己之所需,他们
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两人都希望速战速决。
对希特勒而言,条约是他的胜利,不是斯大林的。显然,他已将他在《我的奋斗》一书
中所作的预言(即,德苏联盟必导至战争,而这战争必“令德国完蛋”)忘得一干二净了。
在作此预言后数年,他曾私下向鲍曼透露过,说打那以后他已改变了主意,希望与苏联
人签订的条约是“真诚的,但并非无保留的友好”。他想,在经过多年执政后,这个斯大林
现实主义者,会摆脱那模模糊糊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只将它当毒药留下,以供外用。
他对待犹太知识阶层的残酷方法更令人有此看法。“根据双方的残酷现实,我们原本可以签
署长期协定的……总之,这是一份被一只鹰眼所监视、一只手指已扣在板机上的协定!”
一听到条约已签订的消息,希特勒从餐桌旁跳了起来,喊道:“我们赢了!”他虽然放
弃了夺取整个波兰的机会,却中和了俄国。现在,他可放开手脚去对付波兰了。没有苏联在
他们那一边,英法两国充其量只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