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节
作者:
淘气 更新:2022-08-21 16:32 字数:4977
艿焦窘鄙椭贫鹊耐撇ㄖ健O衷诘奈侍獠辉偈俏伊斓浇苯穑蚰歉鋈肆斓浇苯穑俏颐侨绾位竦梦颐堑慕苯穑俊 ?br />
此刻,你进入了员工的心坎,你把自己的福利与员工的福利等同视之,如同你们是一对连体双胞胎一般。现在,你的头上有两张嘴嗷嗷待哺;现在你有两双腿,要买两双鞋(或许一双翼波状盖式男鞋,一双高跟鞋);现在你有4张耳朵,如果其中有一张耳朵忘了订购半克拉的公主切割(princess…cut)钻石,那么就是4张耳朵一起听大老板的咆哮。
如果你是一般的美国商人,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令你吃不消。“绳索特技”的含意深远。你的心中立刻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自他交换的过程到了第三个步骤,完全变得矫揉造作,你怎么能够实际成为另一个人?更精确地说,你们两个人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人?然而,它完全是可能的,它是可能发生的。而让它成为可能的关键,即隐藏于本章之初,佛陀的开示之中:“有一天,我将带领所有的众生进入涅,获得大乐,但是没有一个众生能够真正地获得大乐。”
为了理解佛陀的开示,让我们回到关于创造财富的讨论;回到你何以面对某种境遇的原因。我们一再地说,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事物是中性的,如同空白的屏幕一般;这便是所有事物的潜能。
对你来说,一个咆哮的上司是令人不悦的,但是对于坐在你身旁的人来说,上司或许是讨人喜欢的;这其中存在了上司的“空性”或上司的潜在可能。换句话说,上司基本上是中性的,无论我认为他讨喜或讨厌,无论我认为咆哮的声音是好是坏,都并非源自上司本身。
更确切地说,那是我心中铭印发生作用的结果。是我过去对他人所行之善业或恶业,留存在潜意识的铭印所造成的结果。现在这些铭印进入意识层面,影响了——不,事实上,应该是创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法(那个大吼大叫的上司,只是我眼中世界的一小部分)。
暂时忘了那个咆哮的老板,让我们回头看一看那个被骂的可怜虫,那个可怜的我。如果事物的潜能是真实的,铭印的影响是真实的,那么我和那个咆哮的上司不就一模一样。换句话说,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看待咆哮上司的方式,都受到相同原因的驱使。我看自己的方式,以及我看他的方式,都源自相同的原因。我对自己的观感,源自心中的铭印。当铭印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之后,开花结果,影响支配了我对自己的观感。
此处的重点在于,你必须了解铭印不仅仅决定了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使你不断地注视着自我。换句话说,仅仅因为过去的习惯以及留存心中的铭印,你界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在你自己,以及其他人和事物之间划下界线。在你过去的思维之中,你把包裹在身体皮肤之内的部分界定为“你自己”,日后,这种思维所种下的铭印,再度促使你用相同的观点看待“你自己”——把包裹在身体皮肤内的部分界定为“你自己”。“你”的范围在它终止的地方终止,不是因为那是它自然终止的范围,而是你习惯把你自己终止在那个范围。把别人看成自己
在先前的章节之中,我们曾经稍稍探讨了“自我”的定义。任何人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了解,“我”的范围结束之处,即“他们”的范围的起始,是多么不明确的说法。例如,母亲生育子女之后,“我”的范围立即扩大,延伸至孩子身上。当一个母亲说,别伤害这个孩子的时候,你可以预想,如果你攻击孩子,就如同攻击母亲,那么母亲的反应会有多么激烈。罹患严重糖尿病的人的反应则恰恰相反。例如,糖尿病患的双脚生疮,接着疮形成坏疽。医师告诉他们若不截肢,就只有等死。
在你决定失去双腿好过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你已经把“我”的定义或范围缩小了。这证明了,你有能力把“我”扩张或缩小至更大或更小的范围,因此别说“绳索特技”是不可行的。把套索抛出去,圈住彼此,直到你们合而为一。
人我之别的产生,仅仅是过去的铭印、过去的思考习惯的结果。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每一个人思想行动之时,仿佛每一个其他人都是自己一般,那会是什么样的景况。我们能够带领每一个人进入涅,进入全然的快乐,但是“没有单单一个人”能够获得全然的快乐,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是我们的一部分。
你心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假设我真的实行“绳索特技”的练习;假设我真的把“我”的范围扩大,延伸包含了另一个人,甚至更多其他人,那么我应该在何处划下界线?它的限度、它的范围是什么?
人生够艰难的了,仅仅是要满足一个人身体的与心灵的需求——也就是我的需求——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如果照顾我自己都如此艰难;如果努力保持我自己的身体健康,免于衰老疾病都如此艰难;如果呵护自己的心灵免于崩溃都如此艰难,那么我如何能够再把另一个人或更多人当成真正的我来照顾?我哪来的办法,哪来的能力?
讽刺的是,能力来自每一次你扩张自己,接纳他人的举动。也就是说,当你决定,在身体上与情感上照料他人如同照料自己的时候,你便获得了能力。如果潜能与铭印创造了我们眼中的世界,那么无人我之别地共享财富,便是创造财富的最佳方法。
简而言之,如果布施一分钱所种下的铭印,是我能够“看见”一美元的惟一方法,那么确定在我周围的所有人,都拥有金钱财富,如同我们是同一个人一般,将为我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想象每一个人都把其他人当作自己,当作自己的责任的世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其他人当作自己,当作自己的责任。
一个聪明理智的人读了这些段落之后,能够感觉到,我们切入了重点。克服忽略他人的习惯;把“我”的范围扩大,纳入所有的员工以及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人;不要为了他人而工作,而是仿佛没有他人一般,不分人我地工作,这就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满足。
在内心深处,你知道这是对的;你知道,现在开始去做是对的;你也深深明白,如果你用这种方式经营你的事业,经营你的人生,如同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般,努力地为所有人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你就能够带着骄傲与自豪回顾你的人生,因为这便是难得人生的真实意义。这就是最终的财富。
译注
①涅为梵语,意为“灭”、“灭度”等,佛教徒修行所要达成的一种最高理想。涅的分类很多。
②卵生,佛教认为六道众生有4种形态,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③胎生。
④湿生,由潮气阴腐中所生,如腐肉中生出的虫等。
⑤化生。
⑥佛教所指,在欲界和色界中的有情有色身者,一般指有血肉有情感的人和物。
⑦指非生命、非物质之实体。
⑧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众生。
⑨指全无想念之状态,或指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者。
⑩无余涅与有余涅相对,指生死的因果已尽,不再受生于世间三界者。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色界十八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之第三。
又名“色究竟天”,乃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
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以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
第二部分 享受财富 安顿身心 第40节 财富之源,无限经济(1)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如果你仔细思考经济学,以及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等各种经济制度,你将发现,其整个思想概念可以总结为:我们如何分享我们的资源,如何分享我们的财富,以及分配资源与财富的规则。如果你再做更深一层的思考,你将发现,我们所有的制度,都有两个相同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区分“你”“我”来“分享”事物;第二个前提是,我们必须想出一个分享事物的制度,因为物资是有限的。如本书所揭示的,你现在可以把这两个前提都抛诸脑后。让我们回到《金刚经》,看一看来自佛陀的醍醐灌顶之语:
何以如此?喔,须菩提,想一想菩萨行布施,却不执着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行布施所积聚的功德。这种功德,喔,须菩提,是你无法轻易思量的。①
如往常一般,让我们求助于邱尼喇嘛,解释这段经文的意义。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执着于事物本身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特质的人,仍然能够透过类似布施等行为,累积功德。
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从“事物本身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特质”的锁链中解脱,并且继续从事布施等行为,那么他所积聚的功德,肯定比以前更广更大。为了强调这一点,于是佛陀说,何以如此?喔,须菩提,想一想菩萨行布施,却不执着于布施所受的福德,而积聚的功德。这种功德,喔,须菩提,是你无法轻易思量的。事实上,它很难去思量。
然后,佛陀继续宣说:
喔,须菩提,你认为呢?东方的虚空广大,我们可不可以思量得到呢?
须菩提回答,
喔,世尊,不可以。
世尊又说,那么,南方、北方、上下、四维的广大虚空,我们可否思量得到呢?十方的广大虚空,我们可否思量得到呢?
须菩提回答,喔,世尊,不可以。最后,世尊说,那么,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事物表象所行的布施,其所获得的福报功德也如十方虚空那般不可思量。②
这段经文传达的某些概念十分明显,但至少有一个概念不明显。佛陀首先想要传达的思想是,“功德”或善业或特定铭印的力量(业力)是无边无际的。第二,为了获得不可思量的功德或力量,我们“行菩萨道的生意人”必须“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来行布施”。“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来行布施”究竟是什么意思?“菩萨”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所谓无限经济的整个基础。
财富的真正来源
我们先说明何谓“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来行布施”。
这其实只是综合了本书所有思想的一个简单概念而已。任何一个称职的生意人都会承认,“商业策略是不可测的,是谁也拿不准的”的事实。
有时候,一个保守稳健的财务政策失败了;有时候,非得稳健保守才行得通。有时候,一个冒险的财务政策成功了;有时候却一败涂地。不论你是精明干练的生意人,或才干平庸的生意人,结果如出一辙:有些精明干练的生意人飞黄腾达,有些则一败涂地;有些才干平庸的生意人失败了,有些却成功了。
如果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没有一种标准是安全可靠的。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这个事实明确指出了,我们尚未找到财富的真正来源,我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创造财富。
如果你仔细思考,你将能够发现,世间的财富分配所蕴含的深奥真理。财富随着个人的得势与死亡而来来去去;随着国家帝朝的兴衰起落而来来去去;在繁荣昌盛的时期,财富散布整个世界,在经济萧条或战乱时期,则普遍贫穷。
个人的发明,例如盘尼西林或枪支或个人计算机,能够有效地增加或减少全世界人口的财富,然而尽管效力再大,也不过几年的光景。
我的意思是,财富的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它从来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财富的量是不停变动的。这也使我们开始怀疑“财富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发展出分享财富资源的优良制度”的概念。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或许我们可以找出财富的真正来源,那么我们就能够增加整个世界的财富;也就是说,或许每一个人就能够拥有足够的财富,或更多的财富。
我们已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