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
猫王 更新:2022-08-10 08:37 字数:5302
… Page 16…
住所的邻近更增进了他们昔日的友谊。
“拉尔观察到的现象,我还是没有弄清。”齐宁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
一边习惯地捋着长长的胡须。拉尔观察到的是互变异现象,即由一个氢原子
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异构现象。彼得·康拉德·拉尔——德国化学家和社会
活动家,研究过氰酸反应,“互变异构”一词就是他于1865年提出的。
“我们总是把有机物的分子看成是不变的原子团,”布特列洛夫说,“难
道某种物质在通常条件下或者在发生反应时不能从一种异构形式变成另一种
异构形式吗?”
“从理论上看,一切都是可能的,但实际上这一点却很难想象。”
“拉尔的观察清楚地表明对这种观点非常有利,互变异构现象是大多数
同时有两种异构形式的物质的特征。应当预见到,在只有一种异构形式参加
化学反应时,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种异构形式逐渐转变成另一种异构
形式的现象。我觉得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这确实是真知灼见。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坚决主张必须用动力学观点来观
察化学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把化学过程看作是一种渐近的平衡过程。
1862—1865年,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可逆同分异构——互变异构理论的基
本原理。他认为互变异构现象的机理在于某种结构的分子发生裂解,裂解的
残留部分互相化合,组成另一种结构的分子。连拉尔都不能否认布特列洛夫
提出互变异构理论的优先权。
在仔细改进了结构理论后,布特列洛夫越来越注意化学的一般性问题,
周期律的发现使他经常从哲学上去考虑原子量问题。
他曾多次和门捷列夫谈到这一点。
“原子数有小数,还一直没有解释呢。”布特列洛夫坚持说。
“你也知道,施塔斯做过最精细的测定,证明原子量的数值可以不是整
数。”门捷列夫回答道。
“为什么不能采用普劳特的假说呢?这样就可以设想,比如,氯原子是
由不同数量的氢原子组成的。如果接受了他的观点,就能很容易懂得为什么
氯的原子量是35。5了,因为氯原子存在着两种原子量——35和36”。威廉·普
劳特,英国医生和化学家,1815—1816年曾提出一项假说,被称为“普劳特
假说”,即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量都是氢原子量的倍数,氢是“原始物质”,
氢的凝聚可构成一切元素。
“不、不对!这不可能!亚大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请您还是让钴和镍
各自保有原来的名称和形态吧,这就好比我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您是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一样”。
布特列洛夫坚信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原子量。不过,这还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和提出确凿的证据。他很久都在考虑怎样通过实验途径来检验
这种非常有趣的设想。他和助教勃·弗·里采讨论了各种可行的方案,还绘
出了仪器草图,于是在科学院实验室里出现了许多过去从未见过的古怪仪
器。里采对布特列洛夫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这位老师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
学者,布特列洛夫的话就是法律和真理。
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化学史上真是绝无仅有,实验进行了几十次、几百次,
但得到的都是相反的结果。里采并没有灰心丧气,既然布特列洛夫这样做了,
就是说他们所走的道路一定正确,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耐心。
“结果又是否定的。”里采送来一张写满数据的实验单。
… Page 17…
布特列洛夫戴上眼镜,默默地把数据看了半天。
“我们再考虑个方案吧。”他说完了,忙问办公室走去。
写字台上放着一份没写完的论文。
布特列洛夫打开一个靠墙的柜子,取出两个厚厚的记事本,打算写些什
么。他一动不动地站了几分钟,随即坐了下来,茫茫然凝视着一个地方……
然后擦了擦额头。他在想:“晚年逼近了,总想就这样坐坐,静静地歇一会
儿。从前觉不出劳累,而现在……”
门开了,一个淡黄头发的小女孩子向屋里略一张望,仿佛射进来一缕春
天的阳光。这是索涅奇卡,布特列洛夫的孙女儿。
“爷爷,我要看小鱼!”
“过来,孩子,咱们一起喂鱼去。”布特列洛夫拉起孙女儿的手,向盛
着各色金鱼的玻璃缸走去。
布特列洛夫一直热爱大自然,每当工作累了或是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句
来确切地表达某些思想时,他就丢开工作——走向鱼缸,长时间地看着金鱼
游来游去。
无情的岁月慢慢流逝。他感到教学工作过于繁重,因此决定辞去教职。
1880年4月4日,布特列洛夫给二年级学生上完离校前的最后一课。他们听
到敬爱的教授即将去职的消息,觉得伤心极了。学生们正是为了听他讲课,
才从俄国各地来到这里。
不,布特列洛夫不能离职。
学生们成立了委员会,写出请愿书,把它郑重地递交给敬爱的教授:
您一旦离开学校——教室将失去一位无法替代的老师,实验室将失去一
位不可缺少的领导……大批青年每年从俄国的四面八方齐集彼得堡大学的理
科就读,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顾穷学生难以忍受的首都生活条件,……每
个人都想得到在您的指导下学习的光荣,都想成为您的思想和观点的拥护
者。我们这些大学生,您的学生,请求您,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无
法替代的老师,不可缺少的领导……不要离开彼得堡大学,不要丢下我们!”
学校委员会通过决议,请求布特列洛夫继续留任,任期五年。
布特列洛夫决定在彼得堡大学只讲基础课,每周几次亲临实验室指导工
作。他是采取各种办法普及养蜂知识的倡导人。他写的 《蜜蜂的习性和简明
养蜂学基本规程》一书很受欢迎,对这一经济部门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尽
管年事已高,他仍然继续从事这项工作。为了获得高加索的一些蜜蜂品种,
布特列洛夫还和青年人一样,满腔热情地组织了一次去高加索的考察活动。
七、恶运
1886年4月末,布特列洛夫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工作,他想从书架上
取下几本要用的书。他摆好梯子,再到书架上层去取书,不慎竟失脚从梯子
上跌了下来,顿时膝部感到一阵剧烈疼痛。
“真倒霉!”布特列洛夫坐到椅子上喊道,“娜金卡!”
娜杰日达·米哈伊洛芙娜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怎么啦,萨沙?”
“不要紧,我从梯子上跌下来了,一条脚好像脱了臼,扶我到沙发上去”。
腿慢慢不疼了,可是几天后却开始肿大,而且又疼了起来。医生确诊后
… Page 18…
说:
“脓肿,必须切开来清洗一下,您要尽量躺着,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
奇。”
“如果需要躺着,我就一定照办”,布特列洛夫叹了口气,“遗憾的是
我不能出去打猎了,但愿春天时能够复原,我好到高加索去,茶树实验还没
有做完呢”。
“这些事您都不能去做了,”医生说,“要保护好腿,不要过度劳累,
要尽量少起来走动。”
手术做得相当成功。石膏绷带又重又不舒服,可是腿已经完全不疼,病
人的健康状况有了好转,能柱着拐杖在室内走动。像往年一样,全家在五月
份来到了布特列洛夫卡。他在那里取下腿上的石膏绷带,不拄拐杖也能走路
了。
“不过,膝盖下边有个什么东西妨碍走路。”
“小心点,萨沙,要尽量少走动才好。”娜杰日达·米哈伊洛夫娜一再
劝告他。
然而,布特列洛夫哪能闲得住呢!他去参观农场,观察新式农业机器的
工作情况……他觉得已经完全复原了,甚至还出去打过好几次猎。
8月5日,清晨,天还没亮他就起了床,吩咐老仆雅科夫牵来一条好猎
狗,高高兴兴地走向森林。鸟儿在欢唱,早晨的景色很美。布特列洛夫精神
抖擞地迈步前进。猎狗不时地汪汪大叫,追着野兽的踪迹扑了过去。他已记
不得走了多久,猛地觉得那条腿突然能够自由弯曲,膝盖下边也不感到难受
了。
直到午饭前,他们才回家。
“别听医生的那一套!要是我以前多走走,恐怕早就复原了。娜金卡,
我的腿完全好了!”
等娜金卡刚出门准备收拾客厅时,布特列洛夫突然觉得有个东西在胸膛
里爆炸开来,剧痛钻心,头晕目眩,胸部感到憋闷得要死,他开始呻吟起来。
老仆雅科夫听到呻吟声,匆匆跑进屋,手忙脚乱,无计可施。
“雅科夫,我很不好受,把我扶到卧室去。嗳哟,头疼……快去拿点
冰……”
他疼得难以忍受。娜杰日达·米哈伊洛芙娜想尽办法——用热水浴疗手
臂,使用阿摩尼亚和乙醚……但一切都无济于事。疼痛刚刚消失,一会儿就
变得更加厉害,布特列洛夫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娜杰日达·米哈伊洛芙娜绝
望地看着他,不知道怎么办才行。
布特列洛夫痛苦地呻吟起来,微微动弹了一下,想翻过身去。娜杰日达·米
哈伊洛芙娜小心地扶起他的头,在下面垫个枕头。布特列洛夫突然一阵抽搐,
面孔变了样子,脑袋无力地垂到她的胳膊上。一切都晚了。当医生赶到时,
查明布特列洛夫死于血管栓塞。俄国的这位天才化学家逝世了。
八、简要经历及成就
1851年初,23岁的布特列洛夫完成了“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这篇
论文,得到硕士学位。
1854年,布特列洛夫通过了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考试,并通过了化学
… Page 19…
博士论文“论香精油”的答辩。论文答辩后,他由莫斯科到彼得堡与他的老
师齐宁会面,并讨论了许多化学问题。事后,布特列洛夫对这次讨论是这样
叙述的:“我在彼得堡逗留时,与齐宁的简短讨论是我从事化学事业的一个
新起点”。
1857年,布特列洛夫被派出国留学一年,在此期间访问了德国、法国、
英国、瑞士和意大利的所有最好的实验室,拜见了化学界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如武慈、凯库勒、本生等化学家,并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
布特列洛夫回国后,着手改善喀山大学的化学实验室条件。他为在实验
室内部建立一座煤气发生器而奔走,当校管理委员会拨给必需的材料后,他
在短期内就把煤气发生器建造好,并安装在楼梯下面,将煤气通入二楼实验
室内,以供给化学实验加热使用。在实验室装备完善之后,他就全力投入实
验工作,并在短期内发表了许多具有当时第一流水平的研究论文。首先,他
继续研究了他在巴黎武慈实验室里曾获得的二碘甲烷制备法,并对二碘甲烷
的性质作了深入研究。1859年,他发现了甲醛的聚合物,并将其称之为“二
聚甲醛”,他又用氨与“二聚甲醛反应制得了六亚甲基四胺”。
1861年,布特列洛夫首次采用石灰水与“二聚甲醛”反应合成了糖类物
质,他称此物质为“聚甲醛糖”,这是化学史中卓越的发现。同年,他又根
据理论观点,企图用二碘甲烷除去碘而制取游离的甲烯,但得到的不是甲烯,
而是乙烯,这是解释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非常重要的事实。
1861年在德国医师和自然科学家代表大会上,布特列洛夫作了题为《论
物质的化学结构》的学术报告,首次建议在化学这门学科中采用“化学结构”
这个术语,指出“化学结构”是指化学亲和力的分配,或是组成化学粒子的
各个原子之间键的分布,换句话说就是,物质组成中的每一个化学原子组成
了这个物体,并在其中以一定的数量从属于它的化学力而起着作用,由于这
种力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