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花旗      更新:2022-08-10 08:30      字数:4872
  梅⒄孤浜蟆4泳陆嵌瓤矗苷加兄泄湍苄劬岫剑刂蒲侵蓿瓢蕴窖螅笥沂澜缇质疲淮泳玫慕嵌瓤矗绱斯愦蟮氖谐。匀魏我桓鲎时局饕骞业木梅⒄梗蓟岵蟮耐贫饔煤蜕羁痰挠跋臁R虼耍?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既为西方列强所虎视眈眈,更让日本一这个亚洲的霸王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从而把中国完全控制和掌握在自已的手中。
  中国的抗战1931年始于东北,1937年扩大到全国,1945年胜利结束,先后长达14年之久。中国人民通过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从“九·一八”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中国人民进行了8年的孤军奋战,“可以说,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对法西斯战争的前哨站'注:宋时轮:(《不可磨灭的历史文献》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而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第二卷第10页。国防大学1985年版。'。”
  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中曾经指出:“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注:《毛选》合订本第476页。'。”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统治者普遍认为只消“对支一击”,就可凯旋班师。陆相杉山元上奏天皇说,事变能在一个月左右解决'注:矢都员治:《近卫文麿》东方1976年版,第606页。'。陆军省的头子们和几乎所有的幕僚都把中国看作“一个不可能统一的分裂的弱国,日本只要表示一下强硬态度,中国立即就会屈服'注:武藤章:《军务局长武藤章回想录》东京1981年版,第97页。'。”但是,他们没有料到,中国人民掀起的全民族抗战,包括国民党军队正面抵抗和中共挺进敌后的斗争,彻底粉碎了日本的梦想。到1934年底,日本陆军增至24个师团,仅侵华兵力就达21个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90%'注:日本防卫厅战史研修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97~99页。'。1938年底,日本陆军增至34个师团,除一个师团侵驻朝鲜外,仅留一个师团在日本国内,其余32个师团全部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真可谓倾巢出动'注:日本防卫厅战史研修室:《大本营陆军部》(3)附表二。',但仍没有解决中国问题。日军从全面侵华到武汉陷落,历时1年零4个月,伤亡44万7千7百余人,损失飞机785架,飞行员1064人,舰船百余艘,消耗军费92亿3千3百万日元'注:宋时轮:(《不可磨灭的历史文献》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而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第二卷第13页。国防大学1985年版。'。如此惨重的损失,标志着日本想用武力迅速征服中国的企图遭到决定性的失败。
  侵华战争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困难。据统计:1937年军费支出32亿7千1百万日元,1938年增至59亿6千2百万日元;1939年再增至61亿5千6百万日元,军费支出在岁出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8。9%、73。3%、68。5%'注:楫西光速等:《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第309页,东京1974年版。宋屋典郎:《日本经济史》第336页,三联五店1963年版。'。加上1939年秋、冬出现严重的粮荒,使日本政府更加焦头烂额。国力的匮乏和国民的反战情绪给日本军部的首脑们沉重的打击。参谋次长泽田茂中将对当时的形势一筹莫展:“我作为参谋次长,首先从各方面了解了因中国事变的拖延,日本的力量究竟还剩下多少。我认为,从外表看日本是强大的,但恰好象水果从内部腐烂那样,所以是不能长久的'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3卷第113页。'。”1939年9月,欧战爆发,日本由于侵华战争陷入无法克服的困境而被迫宣布“帝国不介入,专注于中国事变。”战争前景的黯淡,使日本陆军中就如何解决中国事变引起相当大的混乱。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选》合订本第934页。'o”中国人民独立的英勇反抗斗争,有力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占领中国的狂妄计划。
  日本参谋本部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对苏联作战年度的计划。但由于苏联在远东地区加强战备,也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沉重打击,日军到1935年伤亡总数累计达16万9千余人'注:井上靖:《昭和五十年~日本新五8》,第81~82页,1976年东京版。',因而不敢再轻举妄动。“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整体对苏战略体制,始终也未得到进展'注: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601页。'。”
  随着世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形成军事同盟。1940年9月,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日本承认德国、意大利在西方“建设欧洲新秩序”,德、意承认日本在东方“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他们合伙制订了一个从中国北面经过西伯利亚,从中国南面经过印度洋,把欧洲战场同亚洲战场直接联系起来的战略企图,通过这样一个联合军事行动,来达到它们征服世界的目的。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希特勒就对日本访德考察团团长山下奉文大将说:“希望尽早返回日本,请日军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注:《历史与人物》1978年第8期第43~44页,日本中央公论处出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又电示驻日大使奥托:“用你所能运用的一切办法,希望努力使日本尽速参加对苏作战'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五》第361页。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在德国的怂恿下,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1941年6月下旬的日军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上,力主对苏开战,协同德军夹击苏联。当年7月,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为实施“北进”计划做准备。然而,当时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左火右田)俊六极力反对,告诫日军大本营不要把“处理中国事变这个根本忘了'注:日本防卫厅战史研修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二分册第154页。'”。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之时,苏联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尽管日本看到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但力不从心,未能如愿。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指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正用于中国”,再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册第153页,商务印五馆1984年版。'。”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只有“德苏战争演变为对帝国有利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注:同上,第155~156页。'。”毛泽东曾指出:“由于苏联的强大,由于日本在中国战争中的大大削弱,它不得不停止进攻西伯利亚的原来计划,而对之采取根本的守势'注:毛泽东:《论持久战》,毛选合订本第477页。'。”客观上,这种局面的出现,使苏联摆脱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从容地把东部地区作为巩固的后方,全力投入苏德战场。可以说,日本放弃“北进”,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抗日战争紧紧地束缚了日本侵略者的手脚,使其欲罢不能。
  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7月2日,日本召开了御前会议,正式通过了《适应新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决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转变,帝国将坚持‘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依旧为处理中国事变而迈进,并……继续向南方的扩展'注:《太平洋战争史》第3卷第253页。'。”这次会议最后放弃了“北进”计划,而确定了南进战略。早在1940年9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就已经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南进”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攫取美、法、荷在东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利益;其二,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胁迫中国投降,早日摆脱中日战争的困境。但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迫使日本推迟“南进”计划的实施。英、美等国为了依靠中国战场牵制住日军的主力,减轻其在太平洋上所受到的压力,也逐步地改变了对日本的妥协政策,以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来阻止其“南进”。然而,适得其反,正由于经济制裁,使日本对石油等战略物质短缺,急需向东南亚等地攫取,于是,1941年11月,日本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不顾中日战争尚未结束,以及“南进”将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酝酿南下,准备冒险作战。
  第二章中国远征军的组建及第一次缅甸会战
  第一节中国远征军的组建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十分艰难的时期。欧洲战场上,德国法西斯频频取胜,尤其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局势岌岌可危。在亚洲,尽管日本深深地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之中,但它仍然不顾一切,对欧美国家多年来在远东及西太平洋苦心经营、费尽力气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优势,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珍珠港事件后仅半年时间,日军进攻的前沿阵地远离本土达5600公里,控制、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和西南太平洋海域,形成了北起千岛群岛,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帝汶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安达曼群岛至缅甸的“外围防御圈”(亦称第一道防线),土地面积达386万平方公里,(是日本本土的10倍多),人口1亿5千万,中途岛以西太平洋上数以千计的岛屿和大约3000万平方海里的广大海域,一时竟成了日本的“内陆”和“领海”。亚洲危机,太平洋危急,世界整个反法西斯局势危急。
  一“东亚军事会议”及中美英三国同盟的建立
  由于日本大举“南进”和对东南亚疯狂扩张,使缅甸成为英美与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从英美的角度看,缅甸的存亡是它们“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英美对缅甸问题的态度有差异,但保卫缅甸,使之不沦为日本之手是共同的基本立场,从中国的角度看,日军进攻缅甸最大的威胁在于切断中国当时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陆上通道——滇缅公路,阻止英美盟国对华军事物资的援助,并从南部合围中国,迫使中国投降。因此,不同的利益,共同的需要,使中英美三国在危难之际结成了战时同盟。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美实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尽管有时也关注着日本在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动向,但英国因欧战日紧无暇东顾,美国仅仅以经济上援助中国作为遏制日本的手段,对日本基本上采取“中立”和绥靖政策,以它们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不受大的损害为限,根本就没有作同时进行“两洋战争”(即大西洋,太平洋)的准备。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国在欧洲战争中身处困境之机,胁迫英国政府关闭滇缅路,英国被迫妥协,与日本签订了封路协定,企图以牺牲中国为代价,阻止日本攫取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日本利用这一协定,看破了英国的弱点,于1940年9月初,进攻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迈开“南进”的第一步,其争夺英美亚洲殖民地的迹象日趋明朗,这时英国才感到“绥靖政策之在东亚,亦不能收到理想之效果。'注:梁敬淳:《史迪威事件》第219页,商务印五馆1973年版。'”在美国远东政策变化的影响下,英国在封路三个月后又重开滇缅路。虽然英国对远东政策仍然很有矛盾,但它毕竟考虑到苦心经营了几百年的以印度为基地的亚洲殖民地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对英国来说,确保印度事关重大,因为“印度是英国在东方防御的枢纽'注:《新华日报》,1941年11月6日。'。”然而,保住印度的关键在于“守住缅甸,用它作为保卫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注:(美)巴巴拉·塔三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上册第330页,商务印五馆1984年版。'。”在这进退维谷之际,英国看到中国的抗战愈战愈强,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到处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如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所发动的著名的“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注:《百团大战总结战绩》,《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12期。'。河北与山西的动脉,如正太、平汉、同蒲、平绥和其它的铁路和公路都被破坏,正太路几乎完全被扒掉,日军视为命根子的井经煤矿也被彻底炸毁'注:聂荣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