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作者:冬儿      更新:2022-07-28 14:53      字数:4972
  是一所小学,正在举行朝会。
  孩子们似乎出奇地少,却都排着整齐的队伍,按照程序举行升旗的仪式。或许因为山谷
  是太宁静了,虽然有数百公尺之遥,却几乎能听清楚他们讲的每一句话,还有嘹亮的歌声,
  是多么地亲切,仿佛贴着我的心,激动着我的每一个细胞,带我倏地飞回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的学校是多么美,我常对自己的孩子说,我的小学可比他的美太多了,因为那时虽
  然也在台北,学校旁却有着大片的稻田和草地。榴公圳还没有盖成公路,圳边甚至有些妇人
  在洗衣裳;孩子放学之后,常站在圳边打水漂。岂像是现在的小学,老师要跟外面的车于比
  嗓门,孩子要小心躲躲闪闪地,穿过马路上的危险区和污染的烟尘。
  我原想,这样的生活,是再也不可能见到了。岂知道,在这里竟然能重温儿时的旧梦。
  “客人早!”
  当教室里的孩子,看见在门口张望的我时,齐声地喊着。
  居然并不是出于老师的指示,因为只见几个孩子,正分组做劳作。孩子们都有着健康红
  润的脸颊、笑嘻嘻,又有些害羞地看着我。
  那是一栋两层的楼房,面对着宽阔而陈设各种运动器材的操场,其中有一个玩具是金属
  和压克力设备做成的飞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相信即使美国的孩子见到,都会羡慕不已。
  在国外从事教育近10年,我愈来愈感觉祖国对教育所下的苦心。
  我沿着走廊前进,发现每一间教室里的孩子都不多,看来是一所袖珍的小学。
  “想当年可是并不小,足有几百人呢!他们多半是荣民或由滇缅边区撤回义胞的孩子,
  但是现在老一辈快退休了,新一代又都往城里跑,所以只剩下六十多个小孩子。”花白了头
  发的主任说:“学生尽管少,老师们都还是很认真的,有些是师专毕业之后,志愿到山里
  来。”
  临走时,主任希望我为清境国小画一幅画:“留在学校做个纪念,也让孩子们欣赏!”
  回到宾馆,我立刻拿出纸笔,走向山边,作了一张水墨的写生。画上有山峦、有密林,
  还有那半山腰,挂着国旗的清境国小。
  而那群孩子的天真可爱的笑脸,则成为我常存记忆中的,另一个画面。
  芦山不是庐山,但在我的记忆中,它美如庐山。
  我曾经在那里度过蜜月,也曾带着一家人,再去多次叩访。记得初去的那年也是这个季
  节,过了长长细细的吊桥,一栋日式建筑前大片的樱花林正是初绽。我曾经坐在那栋日式旅
  舍临窗的廊上用餐,饮洛神茶,喝水蜜桃酒;也曾经一边洗温泉,一面静听涧中的溪水,并
  在夏夜用卫生纸卷成长长的纸捻,塞在窗缝,以阻挡山里成群飞来的小虫。面灯一熄,所有
  屋里的小虫,居然都掉到床上。
  但是而今回想,即使那些小虫,也是美的。
  再访芦山,在这10多年的漂泊与天涯羁旅之后,我怎能压得住那份兴奋之情。车子停
  在一处热闹的市街边,我下去问路:
  “请问芦山还要进去多远?”
  “进不去了!这里就是芦山。”
  “我是说有一条小吊桥的芦山。”
  “就在前面,那街角右转!”
  我将信将疑地走过去,像是步人菜场,地下湿湿地淌着水,却正看到一座小小的吊桥,
  在两边的商店建筑间出现。
  走过吊桥,只见溪谷边一大片五颜六色的小房子。日式的旅舍已经残破,门前两株老柏
  树斜斜地躺着,樱花树干上钉着路灯,一个颓垣上晾着几床棉被。
  再过去则有着两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一栋楼房的前面,放着“卡拉ok、法式装潢、
  镭射音响”的彩色广告牌。
  我没有多留,只是在回程行过吊桥时,对那溪水投以最后的一瞥,看见的是几块破夹
  板、塑胶瓦片和空罐。
  对于芦山,这个拥有我许多美丽回忆的地方,我不愿意多说。但是深深感觉,我们的社
  会,已经过度的商业化。商业带来的不仅是现实的功利,更造成了一群以“得”为首要的民
  众。
  ,“得”,并没有不对,但是人们要有得、有舍,才能再得。譬如到这山水之间,就不
  能以“得”为目的,只想到在这里可以洗最养生的温泉,买到最廉价的山产,且兼能享受城
  市的声光娱乐。
  到山林中来,我们正该“舍”,捐弃机巧、开拓胸次、舒畅情怀。我们是来荡涤尘俗,
  洗出自己的本真,而不是填塞已经过于窒碍的心灵,
  如果能,我宁愿将这次的芦山行,从记忆中抹去,有一本书的名字是“把爱还诸天
  地”,而我要喊:
  “把山水还给我的记忆!”
  虽然没有预订,却住进日月潭边最好的地方。除了卧室,还有宽大的书房和起居室,彩
  绘的宫灯、华丽的藻井,推开雕花的窗棂,再隔一重黄瓦红柱的长廊,是一个伸展出去的大
  阳台。
  我在想,是不是某些幸运者,较容易享有宁静与美好,也较能够忘记城市的暄嚣?
  就如同此刻凭栏,眼前180度的视野内,几乎没有任何建筑,只见临湖的树林、高垂的
  藤蔓、团簇不知名的黄花、耶诞红,还有那千顷波外的光华岛和更远而空朦的青山。
  慈恩塔就在遥遥的正前方,下面带着一环烟霭,和隐隐约约向右淡远的几抹远滩。点点
  的游船,在潋滟的波光间闪动,是从我的角度,唯一能见到的人影。其余就都是静了,而那
  隔着潭面幽幽传来的庙院钟声,更增添几分空拎的感觉。
  若不是想要泛舟,而走向码头。我怎能想像,原来自己身后的市街,繁华拥挤的程度,
  竟与台北的西门叮不相上下。
  是不是有些人永远不会觉察,这里还有个纷乱的市街?
  是不是有些人永远不会知道,在那纷乱之外,就最近潭边的地方,还可以发现最美的风
  景与幽静?
  我开始同情范仲俺。
  我没有选择坐大船,因为记忆中,那种船的马达总是喷散一股煤油的黑烟,又咯咯地破
  坏四周的安宁。所以选择了一条手划的小艇,慢慢向湖心荡去。
  最爱许浑的“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和温飞卿的“谁解乘舟寻范蠢,五湖烟水独
  忘机”,那是一种洞明世事,豁然达观的境界。而每次谈到烟波与烟水,更再三吟论其幽迸
  淡远的意味,那疏疏淡淡,似有却无的画面,多像是笔简墨精的马夏山水。
  小船渐渐地荡离岸边,原本微澜的潭水,居然兴起了轻波,每一艘呼啸而过的汽船,更
  激起一沦沦的小浪,才知道在那浩渺无争的潭面上,还是有许多诡橘的变化,又忆起韦应物
  的诗句“世事波上舟,沿徊安得住”,和杜甫赠李白的“江湖多风波,舟揖恐失坠”。
  我黯然了!掉转舟头,遥见自己所住的旅店,隐现左侧的林间,可是,就在那上方,为
  什么正有股浓重的黑烟,一团团地滚向天空,又随风飘向远处的潭面。
  “你们旅馆上面,为什么喷黑烟?”我冲回旅馆,问柜台的小姐:“你们感觉不到那烟
  的污染吗?”
  “我们烧油。风会把烟吹走,怎么可能感觉到?”
  在国泰医院的病房里,看到卧病多年的林师母。林老师弯下身,摸着师母的头,附耳
  说:“刘墉来看你了,从美国回来。”又转过身,对我元奈地叹口气:
  “说也是没用的,已经成植物人了!”
  卧病老人灰白的头发很短,眼睛直直地张着,随着不断扭动的头而茫然地摇摆,鼻子里
  插着多年赖以灌食维生的管子,怎么能想像,这就是昔日颜笑貌的师母。
  “自从她病了之后,就少作画了!”每一年回国拜望林玉山老师,问他有什么近作,都
  听到这句令人心痛的话。当师母还在家里时,总见老师推着轮椅迸进出出;送到医院来,原
  以为他会轻松一些,却听说他有时一天要来探视两三次,若不是这样深爱的丈夫,倾其晚年
  所有的心力和财力照顾,她岂能拖到今天?
  但是,一个中国近代少有的写生花鸟走兽画大师,是不是就这样而将近停笔了呢?生命
  的责任,包括照顾另一些生命;创作生命的责任,是否也因此而会牺牲呢?
  相信这世上,许多应该伟大,而具有创作才华的人,都在对自己的家庭尽责时被磨蚀
  了。而在他们的心底,将有多大的矛盾与挣扎,这岂是他们的家人都能了解的?
  “在某一期‘艺术家’杂志上,看到您推着轮椅的画面,就在您家的廊下,逆光的两个
  黑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说,但是我居然说了:
  “我觉得很美!一种说不出的崇高的、光辉的生命之美。那是悲剧,但有一份美。绝对
  比美于艺术的创作。”
  谁能说,爱不具有崇高圣洁的美?
  谁敢讲,牺牲无悔的爱,不是另一种永恒的创作?
  谈到对当今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人,我想首推黄君璧老师了!
  我没有用“大师”这个词,而称他为老师,因为觉得那才最能表现我对他的感觉,虽然
  他早已是公认的画坛宗师、一代巨擎,但是对学生们的亲切,和有教无类的态度,就像是启
  蒙时的老师,一步步地引着孩子。
  虽然他近年来的听力不佳,但是有一天我才吸了下鼻子,他就听到了,急着找药给我
  吃,还摸摸我的手:
  “明天要多穿衣服!”
  又有一天我扭了脖子,他则叫我过去为我捏了捏,果然如师母所说:“老师的手最管用
  了,一捏就好!”
  在这位今年已经90高龄的老人面前,我十足变成了个孩子。对于极早出道,东西漂
  泊,又早年丧父的我,能够在今春,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每天跟在黄老师的身边,如迎春
  风,如沐春雨,且再做个孩子,是多么美好的经验。
  每天上午9点钟,我就站在黄老师的画桌旁,看他完成一张张不同风格的作品,并随时
  为我解说:
  “松叶画好之后,要再以干笔,在其问点一下,才觉得厚!”
  “这秋景虽然以赭为主,但也要加染少许石绿在岩石的阴暗处,才显得变化而精神!”
  “你看看!我在这边云头上,故意留下于的笔痕,而下面则用湿染,有见笔,有不见笔
  者,才生趣味!”
  虽然20年前就跟黄老师学画,但竟有那么多的绝穷,我到今天才能领会,甚至他碟中
  的脏色,都变得有许多道理。我发现,在他优美的画后,有着无尽的生活体验与写生的资
  料,在他特有的雄浑厚重背面,是再三的经营、层层的渲染与细细收拾的工夫。
  碰到老学生,他能娓娓道来,40多年前学生间的恋爱故事。画到某一种皱法,他可以
  指出在大陆的何处有类似的山头。而他居然自谦他说:“我不聪明,记性差,靠勤以补
  拙。”
  而当有人问他长寿之道时,他则站起身,蹲着马步,把双手举到前面,再向后甩动,
  说:
  “每天早上甩五百下!”
  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之所以能90岁,而望之若60许人,且能运笔如飞,一天工
  作8小时以上,都是由于他谦冲开阔的胸怀、追求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乐观态度,与锲而不
  舍的工作热枕。
  当我为他的作品摄影时,他总是笑吟吟地坐在旁边看,注意我的每个小动作。
  当他看到报上登玉山雪景的照片时,立即剪下来收入剪贴簿。
  一册收录许多年轻画家作品的记事本,他能连续翻上好几天。
  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他还要牺牲午睡的时间,主动跑去看画展。
  收藏早已富甲一方,他居然还集每一种新发行的邮票,数十年来,一张也不少。
  甚至有一天我用毛笔写了个便条给他留在桌上,他居然左看、右看、说是在欣赏我的
  字。
  虽然这都是小事,但使我了解一位伟大艺术家成功的真正动力。
  10多天来,我们每天为特定的研究工作,一直要忙到晚上7点半。虽然他总觉得腹部
  不适,且看了好几次医师,但是每当我问他累不累,要不要休息时,他总是大声他说:“如
  果你累就休息,我不累!”
  返美的前一晚,黄老师设宴为我饯行,席间突然想起有一个研究主题尚未完成,坚持吃
  完饭赶回去画。
  夜里10点钟,当我告辞时,外面正落着毛毛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