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
冬儿 更新:2022-07-17 17:22 字数:4728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4日 14:07
主讲人简介: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及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著有《隶书教程》、《篆书教程》、《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等著作。
内容简介:
华夏文字,苍苍茫茫,灿若星河;中国书法,册册卷卷,浩如烟海;五千年纵横的中国历史,蕴藏着华美的锦绣文章。
甲骨文怎样被发现?小篆书体是李斯所创吗?王羲之如何成为一代书圣?古老的东方艺术为何还能深受国人的喜爱?书法凝聚尘封已久的故事,故事演绎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钤记中华,感悟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家荟萃,就像夏夜的群星让人目不暇接,仅在宋代史书上记载的书法家就有八百多人,汉唐以来的中国传统文人,无一不是操着一副笔墨,写着世界上独特的毛笔字,与笔墨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中国历代的皇帝约有半数以上都是善于笔墨的行家里手,宋徽宗以书画著名,他自创一体被称为“瘦金体”。元朝的皇帝是蒙古族人,弯弓射雕的手也能提笔写一手好字。清代的皇帝是满族人,至今,紫禁城里还能见到顺治、康熙、乾隆的大手笔。
在中国,亭台楼阁、名山古寺、庭院商号,若没有书法牌匾点缀,就会觉得它缺少了文化含量,缺少了传神的韵味,就连乡村农舍、普通人家,逢年过节也要贴上春联,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的“笔文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书法,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众多的文字中,只有汉字的书写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类型,这就是书法。虽然人们对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而对中国文字起源的认知,却是从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被意外发现开始的。
(全文)
中国书法它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书法它几经变迁,有很多变化、发展、扬弃、整合,然后变成今天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从它的内容到形式,从它的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多变化,最开始的书法和中国文字是密切结合的,咱们知道中国书法首先有一个条件,就是书法要写字这两个字,大家别小看这写字,这两个字。可以说书法是写字,但是写字呢,不一定就是书法,因为书法它是艺术,正因为书法是写字,就是文字对书法的规定性非常强,我们古代的书法艺术,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实用性而生发出来的
比如甲骨文,咱们说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开始出现,四千年前的文字,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认识它,我们古文字学界也不认识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点,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个官叫做王懿荣这个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药的时候,药店里抓来中药吃中药,有一味中药叫做龙骨,龙骨呢,他发现上面有很细小的文字,当时他确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细小的人工刻画的痕迹,王懿荣是一个大学者,他根据他学者的功夫和他敏锐的观察,他感觉到这个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问中药店你这个骨头从哪儿来的,龙骨就是半化石状态的那种骨头,骨头埋藏时间很长,已经蓬松了那种骨头,这个药店就说,它是出在河南,我们河南的安阳,一个小屯村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骨头,当地的农民就作为一味中药,这个中药上面有文字还觉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来,然后卖给药店,有的残存的,没刮掉的,就落到王懿荣手里,王懿荣就发现,他是个学者,发现以后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阳就开始收购,开始逐渐的一门甲骨学就兴起起来,最开始的起源传说是这么开始的。
最开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什么刻在那上面,当时古人也有毛笔,四千年前是有毛笔的,甲骨文里这个“聿”字,“聿”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只毛笔的样子,它本身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里有笔它肯定有毛笔写出来那种痕迹的字,为什么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传不下来,古人写在竹子上,木片上,树叶上,兽皮上这些文字流传不下来,当时没有纸张,只有作为算卦用的龟甲兽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这种硬质材料上就流传下来了,它是那样的。我们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种艺术,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种实用文字,由于它特殊的刻锲方法不是毛笔写,是刻的,又由于它特殊的那种载体,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当时没有铁器,用青铜刀,或者玉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那种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线条美,和特殊结构的方折错落的美,所以古代书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紧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结构,文字它的实用性,文字它的载体以及制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这种种的这种变化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的书法艺术样式。
你比如再往后,到了两周的时期,东周西周,春秋战国,到这个漫长时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学术上有很多称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钟鼎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这个阶段,铸造的金属文字,这种文字呢,由于它是金属铸造的,所以它有种特殊的美,咱们今天看到的,咱们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这种字它是从青铜器上捶拓出来的,那么当时制作青铜器已经工艺很先进了。现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全套的楚国青铜器,那制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为它那个青铜器加了大量的锡,所以楚国的青铜器基本上不上绿锈,都是黑锈,黑亮黑亮的青铜器,当时你就看出,当时制作青铜器的工艺相当先进,它已经有了精密铸造,就是用石蜡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后通过青铜铸造金属溶液倒在模具里边,然后清沙金属冷却变成这种文字,它带有浓重的这种金属铸造的那种线条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结构的古朴,它线条本身的浑厚凝重,它是金属铸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这种金文的艺术样式,它和制造的效果紧密相连的,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东西,石鼓文是四言诗,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经是大篆向小篆过渡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是咱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头上,把石头刻凿平整之后,它可以从容的安排章法,这是书法艺术的章法来说,到了石刻,它是一种解放,石刻艺术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个鼓形的东西,上面刻着四言诗,记述当时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猎的一些故事。这时候金石文字呢,因为石鼓文属于庙堂文字,它是铭功记德的,所以它刻得很庄重,很平整,它已经有了小篆后来的基本样式了。
大篆整个漫长的时期过了以后,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时候规定的一种标准文字,叫做李斯小篆,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用“车同轨,书同文”。那么文字呢,他在《说文解字序》上有这么一段,就是:“始皇命赵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国古文,或颇省改,设为小篆。”秦始皇命令赵高、李斯、胡毋敬这三个人,把六国古文拿来“或破省改”,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为小篆,这个过程大家听起来,到了秦始皇实际上他是在做一种文字改革,把不统一的六国古文,把秦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不统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里,把它标准化,统一化,实际上他是一个功劳,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文字给埋了,把书给焚了,他不是这样的,好多书,你比如种树的书,农业的书,治病的书,他并没有烧,文字呢,他取六国文字的精华,以秦国文字为基础,他创造了这种小篆,当时是一种功劳,现在称为“李斯小篆”,就传说是李斯写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这块刻石,现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们拓出来的文字能见到五十几个,实际上文字只能见到十三个,就在山东曲阜,传说是李斯写的。
但是咱们现在根据情理来讲,不可能是李斯写的。就是传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为什么不可能是李斯写的?他身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写那么工艺化的小篆,小篆是艺术性文字,工艺化非常强,它结体修长,线条都是等线体,那么这种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领导下的一个文字改革小组完成的,就把这个功劳都记在李斯一个人头上,实际上任何一种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攒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后形成一种书体,这是小篆。
到了汉代的时候,小篆就废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废止了,但是汉代的篆书有一个质的变化,就是它从实用文字变成了艺术文字,它从美用不分的文字变成一种追求美化的文字,这就是它开始艺术化,篆书开始有意识的走向艺术化是在汉代。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那么隶书生成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有人说是西汉,有人说是东汉,有人说是秦,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和地下资料出土,它应该是在战国末期,隶书已经生成了,大量的流传是在民间,为什么叫隶书呢?它隶书有一种隶属的意思,当时是篆书的辅助书体,隶属于篆书,还有一种说法呢,“隶”是“徒隶”,就是奴隶或者徒隶,是下层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标准文字是民间文字,但是正是这种民间文字,这种徒隶写的文字,这种隶属于篆书的附属文字,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渐取代了篆书。
这里有一个故事,它说隶书的生成是谁呢?创造隶书的也有一个故事,是程邈这个人创造了隶书,就好像传说是李斯造小篆一样,实际上隶书不可能是程邈一个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渐形成了隶书。那么对程邈有一段记载,说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狱中,就是“系云阳狱中”,把他关在监狱里,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狱中十年,创造了隶书,就把这种隶书归在一个人头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记载或者传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早在程邈之前,隶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那么咱们知道,纸张的发明要晚,或者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从两汉一直到三国,人们怎么写字呢?就写在竹简木牍上,当时写字就是把一个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长,叫做“竹简”,咱们现在谁给谁写信,写一封书简还从这儿来,简牍也从这儿来,尺牍都是从这儿来,它这个竹子为简,木头的叫“牍”,这叫“简牍书法”,当时叫“简牍”,当时没有纸张,人们就在竹片上和木简上写字,说这个人“学富五车”,“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呢?当时这个人非常有学问,能读五车书,五车书现在什么概念呢?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不过一本新华字典而已,它没多少东西,它含量很小,它写在这个竹简上,单个的为简,简用绳子串起来,上面一条绳子,下边一条绳子,串起来之后,它叫“册”,现在一册书两册书还是从这儿来,把册卷起来叫“卷”,一卷书两卷书也从这儿来,这么一卷一卷,咱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么一卷一卷的书,它容纳的文字量很小。
正是为了使每只简,每片牍上容纳的文字多一点,所以这个书体修长的篆书到了汉简里面,到了隶书,就越写越扁,越写越扁,这样它一个简上容纳的字比较多,篆书的体态是修长的,隶书就是左右开阔,竖向它就越写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书法上叫“波拂分展”,竖的方向就是纵向比较收敛,形成特殊的隶书样式,这是两汉中,尤其是东汉,东汉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汉碑,大概现在能见到拓片的有五十几种,这就是汉代的书法艺术,汉代是一种雄浑博大的艺术,它崇尚质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审美是什么呢?它讲究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讲究中正冲和,讲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这种艺术,所以汉代的书法呢,它是以简朴以质朴,包括汉代的印章叫汉印,都是以简朴为崇尚的,好像汉代的隶书里面并不丰富,比后世的行草书要简单多了,它靠一种很简单的又不断重复的这种节奏产生一种深邃感,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