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冷夏      更新:2022-06-19 10:01      字数:4955
  槐涞摹!   ?br />
  如果有人在上学之前,先打电话问交警从家里到学校之间的路灯是不是都是绿的,那么你一定会把他当疯子。谁都知道,一个想等路灯全都变绿之后再出门的人注定永远都出不了门。可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却有无数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
  人生就像一盘棋局,你要想杀的精彩,就要勇敢落子。当然你应该多算几步棋,优秀的棋手都知道“弈算三步”,人生也需要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评估,但如果你想把整盘棋都算完再走的话,那么你永远都无法动一个棋子。
  拿破仑·希尔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我们都很了解大学生如何准备功课。例如乔的计划就很好,他打算留一天晚上集中精神看点比较花脑筋的书。但是他是怎么过的呢?请看:
  他准备7 点开始看书,但是晚饭吃得太多,想要看电视消遣消遣。他本来只想看一点点,谁知节目太精彩,只好继续看完,这时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八点的时候刚想坐下看书,又折回来打个电话给女朋友聊聊,又花了40 分钟(他还不至于整天情话绵绵)。这时又接了一个电话花了20 分钟。当他走到书桌的半路上,忽然看到有人打乒乓球,一时手痒,又打了一个小时。打完后全身是汗,就去冲洗一番。后来有点疲倦,又觉得应该小睡片刻。同时打球跟淋浴后又有点饿,还要吃点宵夜。
  这个准备用功的晚上很快就过去了,最后在半夜一点钟才打开书本,但这时已经看不下了,只好投降,蒙头大睡。第二天早上他对教授说:‘我希望你再给我一次补考的机会,我真的很用功,为了这次考试,我昨天念到半夜两点呢!’
  乔的做法很糟糕,因为他浪费的时间太多。象乔那样患有“过度准备狂”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例如,推销员、主管、工人、家庭主妇等,他们磨了半天以后才想要干点正事。他们经常采用的准备功夫包括闲谈、喝咖啡、削铅笔、阅读书报、处理私事、清理文具、看电视以及其他几十种小事。
  有一个方法可以戒掉这个毛病。命令你自己:‘我现在很好,马上可以动手,再拖下去就完蛋了。我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正事上。’”
  第三部分我们没有明天(2)
  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宿舍退掉了,我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新宿舍还没有分,我想暑假期间在人大附近租个单间,好好写我的书。我们同班的另一个同学也考上了研,想找房子住,准备复习司法考试。当时他有钱,于是开始联系房子,我没有钱,所以我立刻想办法挣钱,于是立刻联系外出讲课。等我讲了半个月课回来,我以为他已经租好房了,发短信问他:“你住在哪里?”他却说:“我回家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问了几个以前在校外租过房子的同学,说房子不好找,外面治安不好、卫生条件也差,觉得很麻烦,所以回家了。我上午回到北京,下午就开始行动,先在网上搜索,然后到校园里的各个广告栏找,再挨个打电话,然后骑着自行车到处上门看房。开始在网上和广告栏里面发现的信息很少,后来骑车到几个小区一看,到处都是租房的。于是当天下午我就选择了三家比较好的,第二天又到这三家仔细看了看,砍了一下价,第三天就开始搬家,当天晚上就开始写我的书了。
  9月25日的时候,我的书已经写完了。过了两天在校园里碰到那个同学,问他司法考试怎么样,他摇着头说道:“回家之后总是有老同学来找我玩,没怎么复习,这次没通过,浪费了几百块钱报名费。下次再说吧。”
  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说他自己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不要匆忙做决定,但是一旦做了决定,那就要毫不犹豫的付诸行动,决不拖延。”
  我读高三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么一件小事:
  坐在我前面的女生在看一本书,我和同桌都想看。她看完之后把书往后一扬,问:“你们谁要看?”我连忙答道:“我要看!”而我那个同桌已经伸手把那本书拿走了。她笑着对我说:“你的回答很迅速。”
  这下,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先下手为强”。
  所以,如果你真的决定了,那么再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必须立刻行动。不要等待明天,我们没有明天。
  第三部分从洗第一个盘子开始
  实现一个高远目标的办法就是“从洗第一个盘子开始”。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说得通俗一点就叫:“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不要着急把远大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完成,那只会使你手足无措,最后什么都做不好。只需要有个总的目标,一步一步往下走,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倒觉得,坏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无论好坏,只要你动手做了,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洗碗。中学生中比较热爱洗碗的人恐怕不多,面对着一桌子的杯盘狼藉,谁都提不起劳动的兴趣来。那有没有让人利利索索的把碗洗完的方法呢?有,你完全可以试一试:
  拿起一个碗,对自己说:“我今天就洗这一个碗。”然后慢慢的把它洗干净,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产生了再洗一个碗的动力,不再觉得洗碗是一件讨厌的事了。不知不觉间,你已经把所有的碗都洗完了。而且,在洗完之后——这是我的亲身感受,你应该体验体验——还会不自觉的看看厨房还有什么不整洁的地方,再把它清理一遍,直到到处都干干净净为止。
  如果你想感受立刻行动带来的好处,那么,就在你看完本节之后的下一顿饭,立刻做一下试试。相信从此以后,你就能养成立刻行动的好习惯了。
  所以,实现一个高远目标的办法就是“从洗第一个盘子开始”。
  一个著名的作家曾经这样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
  “当我推掉其他工作,开始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心一直定不下,我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也就是说几乎不想干了,最后我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怎么写,而非下一页,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六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以外,什么事情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几年以前,我接了一件每天写一个广播剧本的差事,到目前为止一共写了 2000 个。如果当时签一张‘写作2000个剧本’合同,一定会被这个庞大的数目吓倒,甚至把它推掉,好在只是写一个剧本,接着又写一个,就这样日积月累真的写出这么多了。”
  面对厚厚的一本参考书,你觉得题目好多好多,不知何时才能做完。这个时候需要做的不是考虑怎么才能把它做完,而是马上提起笔来,做第一道题。
  如果老师要求你背诵一篇长长的英语课文,不要被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你应该做的是:立即背诵文章的第一句。
  如果你对考试有畏惧心理,每次拿到试卷都双手发抖,看见那么大几篇题目就发晕,那么,你要做的不是想着万一做不完怎么办,而是马上拿起笔来,开始计算第一道选择题。
  如果你想在暑假预习一下下学期的数学,翻开课本,全是一些陌生的符号和图形。这个时候要做的,是不要理睬那些东西,立刻从第一页开始认真阅读。
  如果以上这些你都做到了,你会发现,完成作业、背诵课文、参加考试、预习课本原来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说得通俗一点就叫:“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不要着急把远大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完成,那只会使你手足无措,最后什么都做不好。只需要有个总的目标,一步一步往下走,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第三部分行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1)
  立刻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最重要条件。行动的结果往往有利于你做出正确的判断,重新明确奋斗的目标。
  立刻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最重要条件。但还有一种情况,当你无法确定自己目标的时候,也应该立刻行动,而不是座在书桌前冥思苦想。
  目标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预先确定的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或者说并不一定适合你。你只有根据现在的情况确立一个目标,然后行动,行动的结果往往有利于你做出正确的判断,重新明确奋斗的目标。
  湖北省01年文科状元王林丽说:
  “我认为目标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自己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无须过高,也不能过低,跳一跳,够得着,即可。高中三年,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随时根据学习情况调整对策。高一的时候,我只能保证自己上武汉大学;高二时,改为人民大学;到了高三,我便把目标锁定北大,并为此奋斗不止。我喜欢这样的追赶,去追寻遥遥领先的理想,在追赶中,我觉得自己是个自由自在的人生主人。”
  “宿舍里有一位同学,高中时候本来是在学校里的理科试验班,那是当时她们学校里最好最优秀的班级。在理科试验班呆了两年,越来越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所在。到了高三,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一片反对声中毅然决然地由理科转为文科。学习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东西,总是轻松和快乐的。事实证明了她的选择的正确性,经过努力,在高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进入了北大学习。这次,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因为,这是她的最爱。”
  在一开始制定目标的时候,有可能你跟王林丽一样,对自己实力有所低估,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发现自己可以冲击更好的大学,那么就适当调高你的目标;如果一开始对自己期望太高,那么也可以适当调低目标,这都是很正常的。
  鲁迅弃医从文,先前学的医学知识可谓一无用处,但在日本学习医学的过程,对于他了解国际形势、接触西方先进思想、认识一批仁人志士,对于后来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功不可没。如果他不去日本留学,既成不了思想家,也成不了医学家。孙中山先前支持以变法改良中国,并上书李鸿章。失败以后,转而走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以及军阀篡夺以后,他又提出“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和苏联合作。他在行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近代历史第一人。
  有了理想,就立刻付诸实践,又通过实践修正自己的理想,这就是鲁迅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之处。他们都放弃了自己曾经选择的道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过去,向他们发问:“你们后悔自己最初的选择吗?”他们的回答是不难想象的。
  在社会活动中是这样,对于那些研究自然科学理论的科学家们也是如此。一位署名castor_v_pollux的作者在新浪网上连载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中专门有一篇短文介绍了近代科学史上为了“证明”某个理论而进行实验,但最后却发现理论与实际不符合,最后彻底推翻这种理论,实现物理学突破的事例:
  “近代科学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许多类似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意外实验。也许我们可以从拉瓦锡(AL Laroisier)谈起。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物体燃烧是因为有“燃素”离开物体的结果。但是1774年的某一天,拉瓦锡决定测量一下这种“燃素”的具体重量是多少。他用他的天平称量了一块锡的重量,随即点燃它。等金属完完全全地烧成了灰烬之后,拉瓦锡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粒灰烬都收集起来,再次称量了它的重量。
  结果使得当时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按照燃素说,燃烧后的灰烬应该比燃烧前要轻。退一万步,就算燃素完全没有重量,也应该一样重。可是拉瓦锡的天平却说:灰烬要比燃烧前的金属重,测量燃素重量成了一个无稽之谈。然而拉瓦锡在吃惊之余,却没有怪罪于自己的天平,而是将怀疑的眼光投向了燃素说这个庞然大物。在他的推动下,近代化学终于在这个体系倒台的轰隆声中建立了起来。
  到了1882年,实验上的困难同样开始困扰剑桥大学的化学教授瑞利(J。W。S Rayleigh)。他为了一个课题,需要精确地测量各种气体的比重。然而在氮的问题上,瑞利却遇到了麻烦。事情是这样的: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