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8 节
作者:悟来悟去      更新:2021-02-17 14:26      字数:4857
  还划定了美苏两国在远东和中国的势力范围,既对双方都有利,又都有约束,因此美苏两国谁也不吃亏,谁也都乐意接受。
  而真正吃亏的是被当作交易筹码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中国没有代表参加雅尔塔会议。其中雅尔塔密约对外界是严格保密的。连蒋介石也没有看到全文。
  1945年3月15日,蒋介石收到了驻美大使魏道明的电报后才了解到密约的内容。
  为此,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阅此,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已。雅尔塔果已卖华乎?惟知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日作战已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
  蒋介石最清楚自己,如果苏联不出兵,靠他的力量是难以战胜日本的。何去何从?只能承认这一协定。一直到同年6月中旬,美国才将雅尔塔协定的全部内容正式通知蒋介石,并督促蒋介石尽快派人去莫斯科谈判落实雅尔塔协定的具体内容。于是又带来了1945年7月正式开始的中苏谈判。苏联方面参加谈判的主要是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斯大林决定亲自出面是为了表明他对谈判的重视,他企图以强硬的态度,出现在中国代表的面前,给予中国以强大的压力,如此才可能迫使中国政府就范,以接受雅尔塔协定的条件。莫洛托夫是世界级的谈判老手,西方外交官们称他为“硬石头”,也有人称他为“铁嘴”,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其在谈判桌上的厉害。
  中国方面参加谈判的是以宋子文为首的代表团。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当时中国的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是国民政府的实权派人物。并掌握着财政、金融大权,其成员主要有蒋经国、胡世泽、傅秉常。蒋经国曾长期居住苏联,了解苏联的社会和文化,作为蒋介石的长子,其特殊的身份,与代表团的使命是相称的。至于胡世泽和傅秉常,前者是外交次长,后者是驻苏大使,职责所在理当加入谈判。
  然而,这次谈判是异常艰难的。实质性会谈一开始,斯大林便提出,中国必须承认外**立。对于这一要求,国民党方面竟然毫无准备,他们原以为雅尔塔协定中所述的“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就是保持原有状态,故没有作为这次谈判中的问题来加以准备。
  在谈判中,斯大林强调外蒙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重要性,他对宋子文、蒋经国说:如吾人在外蒙无自卫之法律权,苏联将失去整个远东。斯大林还找出一条理由是如果再发生战争,敌从外蒙攻苏,西伯利亚将被切断,“如是则西伯利亚全部将丢失。”
  宋子文没有答应斯大林的要求,但认为中国对目前外蒙的现状可不闻不问,如果在法律上承认外**立,中国政府将发生动摇。对此,斯大林根本不予让步,他向宋子文施以强大压力,说如果不答应外**立,“外蒙将统一所有内蒙至北蒙之蒙古人民。
  中苏谈判至此陷于僵局。
  为了打破僵局,蒋经国以其特殊身份去见斯大林,请求斯大林谅解中国政府苦衷。“蒋经国对斯大林说: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七年抗战,就是为了把失上取回来,今天日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土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支持抗战,所以我们不同意外蒙古归属给苏联。
  斯大林对此态度十分冷淡,并回答说:
  “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求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蒋经国碰壁后,宋子文只好打电报请示蒋介石,并建议万不得已时只好终止交涉。
  第二轮谈判自8月7日开始,至8月14日为止,蒋介石将王世杰加进谈判代表团。据说,宋子文自第一轮谈判后回国,感到中国政府同意外**立,将在历史上成为千古罪人而被后人所唾骂,故不想以外交部长身份在中苏条约上签字。因此要求辞去外长之职,蒋介石只得另安排王世杰就任新的外交部长,并参加双方第二轮谈判和代表中国国民政府签约。
  在第二轮谈判中,由于苏军已出兵东北,如再谈不拢,国民党害怕无条约约束,苏军在东北就可能胡作非为,对蒋政权“接收”影响更大,最终不得不迁就苏方达威协议。经过一个余月的中苏谈判,两国终于达成最后谅解,于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各附件。
  条约签订后,蒋介石是悲是喜,不得而知。但他在9月2日的日记中写下了“1日耻虽雪,新耻重重”的话,多少能代表一些他此时的心境。
  正因为如此,当抗战一旦胜利,东北地区立即成为苏。美、**和国民党“三国四方”
  的“竞技场”,在这“三国四方”的实力较量中,谁有实力,谁就能在东北获得利益,这岂是一纸条约所能包办得了的。
  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的苦难,无论是沦陷区或者是大后方到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次战争对于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美国驻重庆的情报官员们向其政府的报告中是这样记述的:中国的情况,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很糟。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全部停顿。通货急剧膨胀;学生、职员和士兵部感到生计难以维持。中国的铁路叨%陷于瘫痪。全部车辆都被砸烂焚毁,隧道和桥梁被破坏,中国曾极为依赖的内河航船几乎全部毁坏,或因桔据而无法经营,在大多数地区,公路破烂不堪,各种货运车辆都为数极少。
  以上是外国人的记述,从中反映出了抗战后中国的交通业瘫痪的实际情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重庆这地方日本人进不来,但中国人又出不去。日本投降正值8月,连续暴雨使江水猛涨,当时大后方为数不多的几条1日轮船,想运送成千上万的乘客,犹如杯水车薪。
  许多人只得乘汽车沿着艰险的盘山蜀道,转至贵州、广西,最后从越南走海路辗转广州、上海。
  抗战胜利了,整个中国就像是一棵结满鲜桃的大树,够蒋介石吃一阵子的。其中南京、上海、北平、广州、青岛等大城市则是这棵大树上的大桃子。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蒋介石在调用了大后方全部的运输工具之外,主要是依赖美国的空军。然而,有限的交通工具不仅要运送军人和老百姓,还需要将100余万名侵华日军和几百万日本侨民遣返回国,这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压力之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蒋介石有美国政府的支持,在其接收华中和华东的大中城市的港口时,比较顺利,京沪一带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摘到了“桃子。”
  但是到山东和华北地区摘“桃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当时,通向北方的道路,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被人民及其武装扒得破破烂烂的。从10月下旬开始,有十多天津浦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无法通车。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令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凌鸿勋视察津浦路,只见“大多数路轨枕木,均被移走。路基亦有被掘断者。桥梁之破坏,工程尤为巨大。钢骨水泥建造之坚固桥墩,均被炸毁,电线杆则多平地锯去。依照片所示种种迹象,均可证明为有计划且备新式破坏工具之破坏行为。”
  10月18日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在国民党的高级军官算是比较能干的一个,也是很受蒋介石的赏识的一个。
  这位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国民党将军,1924年6月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当时他刚满20岁。由于他聪明好学,肯干,能吃苦,对蒋介石又特别忠心,蒋介石越来越信任他,他的官运自然也就十分亨通,不到40岁,便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
  在艰苦的长城决战时,在反击日军的昆仑关大捷中,在远征缅甸的崇山峻岭里,杜聿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一次,蒋介石又委他以重任,把打开东北大门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他也很自信,下决心要在东北“建功立业”,报效“领袖”的知遇之恩。
  10月22日,蒋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我军在东北备港口(指旅大、营口、葫芦岛等港口)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可先在长春去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根据条约规定,他们一定要对中国负掩护接收之责。此外,可问问南京何总司令的意见,再到上海会见美军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看他一次能运输多少军队,能否掩护我军登陆,然后到长春去见熊式辉、蒋经国,同苏军交涉掩护我军登陆事宜。
  依照蒋介石指令,11月24日,杜聿明在南京接受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指示,并在上海会见了美国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代表蒋介石请求美舰支援,运送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
  28日,杜聿明飞抵长春,当晚在苏军总司令部(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驻址)会见了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赵家貌及东北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也一同随行。外交方面十分老练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杜聿明的到来采取了在外交辞令上满足其要求,而在实际行动上根本不予合作的策略。
  当马元帅一见远征过缅甸的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后,就像老朋友一样地对他说:“我们苏联始终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苏中友好关系,我深信是永久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个的友谊……,杜将军带领中**队接收东北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你们从海路、陆路来,我们都欢迎。”他还巧妙地推托说旅顺、大连地区为苏军另一元帅指挥范围,安东、营口以北,西至山海关才属于他的指挥范围;此外还告知苏军解除日军武装后即准备撤退,现山海关、葫芦岛已没有苏军,只有**抗日军队。营口尚有苏军少数部队…….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还同意国民党军的营口登陆,并给杜聿明画了一份苏军位置图,同时还写明苏军营口警备司令部及掩护国民党军登陆要旨。
  杜聿明感动了:只要苏军允许在东北登陆,就是一大胜利。随即也谦让地说,我们不一定非从大连登陆,请苏军在营口掩护**登陆也行。马林诺夫斯基威功地玩了一个大手腕,他的一番巧妙语言成功地迷惑了杜聿明等人,同时也掩护了已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苏联大使也郑重其事地转告国民党政府,同意国民党军在营口、葫芦岛登陆。
  10月30日,杜聿明赴重庆向蒋介石汇报,蒋喜形于色,继续做着坐享其威的美梦。
  蒋介石告诉杜孝明,已经与美方商量好,用军舰先将13军和52军海运到营口登陆。
  现13军已陆续到达秦皇岛,52军正由越南海防市北上。他要杜迅速去秦皇岛乘美舰到营口指挥登陆。
  杜聿明是位责任心极强的将领,奉命后又急飞天津,拜会了美军第3陆战队司令洛克将军,请求其协助维持天津至秦皇岛段铁路的安全。
  11月3日,当杜聿明率联络人员同美第7舰队代司令巴贝一同乘美舰“脱罗尔号”到营口与苏军联络时,才发现这时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退,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已离去,**军队已接收营口。接收营口的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的吴克华部。仅6000余人,是10月24日才抵达这里的。尚未做好战斗准备,武器也极为简陋。但杜聿明不敢贸然登岸,只得与美舰退回秦皇岛。这一次又让八路军抢先一步,致使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的计划完全破灭了。
  直到此时,一贯精明的杜聿明才恍然大悟,知道彻底上了苏军总司令的当了。
  至此,国民党军幻想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的计划已成泡影。其惟一的希望就是依靠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力量从海上将第13。第52军等国民党军运至东北。
  此外,东北首席长官熊式辉只能在北平落脚并筹备将北平地区的第94军一部及收编的伪满军空运长春。东北二号长官杜聿明在此期间也只能在重庆拟定武力接收东北的意见书。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请蒋介石迅速抽调10个军,以美舰队掩护,由营口或葫芦岛强行登陆,先肃清东北共军,再回师关内作战;第二,请建立东北地方武装,按9省2市收编伪军11个保安支队,准备整训后接替国民党军防务;第三,请委派9省2市11个军事特派员,深入备省、市发动敌伪残余在八路军、新四军后方捣乱。
  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