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2-06-15 12:32      字数:4880
  (1)正向关怀的需求,即个人在生活中得到有关人的温暖、同情、关心、尊敬和认可等的情感。
  (2)价值的条件,即个人体验到关怀的条件。
  (3)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即无论儿童做什么都给予全部的、真正的爱。
  (4)自我的一致性和威胁,即对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或有价值条件的经验,对自我概念会产生威胁。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婴儿早期的现象场是一个混合的、没有分化的简单的整体,早期自我很大程度上是从通过感知父母对自己如何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儿童的自我评价,或者是对个人价值的判断,从对这些评价的感知中发展出来后,如果伴随着父母的赞同和支持,儿童就能把它们结合到自己的自我意识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和经验之间状态是和谐的。但是,如果父母将条件强加到儿童的已形成的基础自我价值上,那么儿童会体验到威胁自我的感觉,这种威胁性感受使得儿童可能会拒绝这些体验。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大多数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所谓“好行为”给予积极看待,孩子逐渐意识到,如果他做某些事情,符合了父母的愿望,他就有可能享受到积极看待的体验,通过这种有条件的积极看待,孩子渐渐懂得了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儿童先是需要他人的积极看待,继而需要自己对自己的积极看待。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儿童追求积极看待,但是这种追求又可能由于价值条件带来自我不协调的副作用。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儿童错误行为采取正确的态度。
  五、人格适应
  1。适应的性质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基本冲动是自我实现,健康人格就是机能完善的个人,他具有以下特点:对任何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协调、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者的形成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这要求有一个无条件积极看待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在心理治疗中可以实现,而且在日常婚姻、家庭或者亲密的朋友间也能实现。如果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失调,这个人就会出现不完全的适应状况。所知觉到的威胁越多,就越有可能去否认和歪曲事实。罗杰斯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体验到失调,只有严重的失调才会出现适应问题。中等程度的失调可能产生通常称之为神经官能症行为,严重的失调就会导致精神病。
  2。治疗方法
  1942年,罗杰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非指导式治疗法(nondirective therapy,1951年改称受辅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74年,又改称个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其基本假设是,受辅者是关于自己的最好的专家,他们有潜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治疗者的任务是促进受辅者对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探讨,以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罗杰斯认为有效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受辅者和治疗者在心理上的沟通、受辅者处于失调状态、治疗者对受辅者的内部参照系作同理心的了解并传达给受辅者、受辅者领悟到治疗者给予的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和同理心的了解。
  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在受辅者身上将观察到以下变化:
  (1) 受辅者逐渐能自由地以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 能准确的描述自己及周围的各种事件;
  (3) 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失调;
  (4) 体验到没有必要歪曲和否定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失调;
  (5) 对过去被歪曲的情感在意识中充分地意识到;
  (6) 自我概念重组并纳入以前拒绝认识的经验;
  (7) 自我概念逐渐与经验一致,自我防卫减少了;
  (8) 越来越体会出治疗者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并开始能无条件的正向自我关怀。
  第二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马斯洛于1908年生于美国纽约州,1970年去世。他年轻时曾学过法学、文学,后转向实验心理学,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马斯洛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曾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最先吸引马斯洛走上心理学道路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他最早从事的是关于动物攻击行为的研究。此后他曾进行过类人猿行为的研究,这为他理解人性的生物进化过程打下了基础。随着马斯洛的研究不断深入,他开始对正常人的“支配性”特点有兴趣,进而转向人类动机和人格心理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他感到他的行为主义训练成了他理解人的积极品质的障碍。随后他探讨过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跟考夫卡学习过完形论。阿德勒和新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的社会文化说对他理解弗洛依德学说的缺陷有很大帮助。戈尔德施泰因的机体论对他的动机论形成有深刻影响。马斯洛在大学时代就认为过去的心理学过于看重人性的阴暗面和动物性方面,忽略了对人性积极力量的思考,因此他立志要对健康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在珍珠港事件后,一次目睹市民游行的经历使他深感震动,他意识到提高人类认识,战胜仇恨和毁灭才是心理学家最崇高的责任,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研究心理上最健康的人。他认为早年学过的整体论和动力论及对文化因素的强调这三者之间有本质的联系,可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而机体论是连给整体论和动力论的桥梁。
  马斯洛的主要理论是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
  主要著作:
  《人类动机论》
  《动机和人格》
  《科学心理学》
  《存在心理学探索》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一、人格动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动机理论,也就是需要层次论。这一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形成的。他把人类的动机称为需求,认为人类动机包括先天的需求。需求满足的发展方向是走向自我实现。
  人类价值体系中共有两类需要:
  一是沿生物进化过程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
  二是随生物进化过程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以金字塔的结构形式排列。金字塔的最底部是生理需要,上面是安全需要,社会交往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最顶端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完善的动机理论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想是:
  (1)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
  (2)充分理解人类的动机,必须注重研究结果,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自我实现与生命价值
  什么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并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和质量限制。它意味着充分地、生动地、全神贯注地、没有自我意识地体验形成一体化的、和谐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你自己(即内在核心,真实自我,最深刻和最隐秘的自我)使多个自我统一。从事充分实现自己潜能的实践活动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超越性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曾选择出48位杰出人士做进一步研究,概括出以下15条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1)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充分地知觉现实;
  (2)对自己、他人及大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承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4)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倾向;
  (5)对工作、事业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较高的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
  (6)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性;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周期性的神秘和高峰体验;
  (9)喜欢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但仅和为数不多的人产生深厚的个人友谊;
  (10)具有民主性;
  (11)具有强烈的审美感;
  (12)有十分完善的毫无恶意的幽默感;
  (13)具有创造性;
  (14)抵制适应社会现存文化,因为他们受内心世界指导;在一些社会习惯上他们反对常规。
  三、心理健康与治疗
  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能自我实现的人。从病态到健康,从精神病患者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程度逐渐增强的连续统一体。他认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其终极目的是自我实现。一般的病理心理学现象就是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歪曲的结果。因此,成功的治疗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应“帮助他们使他们更完善,使他们处在潜势的东西成为事实上更充分、更现实的东西”。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实现,无论是安全感、归属关系、爱、价值感以及自尊等,都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因此,治疗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马斯洛认为社会越健康,个体的心理治疗越是没有必要,社会越健康,患者就越可能通过良好的生活经验得以治愈。良好的社会促进人类的潜能和人性的充分发展。
  第三节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凯利(G。A.Kelly;1905…1967),美国心理学家。 1905年4月28日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玻斯附近的一个农场。13岁时被送到威基塔,在那里先后进入4所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入威基塔的教友大学。3年后转入派克学院,于1926年在该院获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当时他对社会问题深感兴趣,便考入堪萨斯大学主修教育社会学,1928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以访问学者的资格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工作一年,与G.汤姆逊合作研究教育并萌发了对心理学的兴趣。1930年返美,入衣阿华州立大学心理系学习,并于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1-1943年在堪萨斯福特赫斯州立学院任教,兴趣又转向临床心理学,组建了为全州公立学校系统服务的巡回医疗队,二战服役期间在军队中对临床心理学的效用和质量作了很大改进。1946…1965年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任该校心理学教授和临床心理学系主任,与罗特尔一起创设临床心理学课程,并对自己的人格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检验。1965年接受白兰迪斯大学授予的教授而离开俄亥俄州。
  主要著作:
  《个人构念心理学》(1959)
  一、 人是科学家
  凯利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科学家”,象科学家一样通过创立能使自己准确地预期未来的理论。力求减少不确定性,使生活明朗化。他提出“个人构念”法,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由此推导出十一条推论:
  (1) 构建定理——个人构念是在重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2) 固定定理——个别差异是由于人们按照自己的构念来看待周围世界之故。
  (3) 组织定理——个人构念是一个有组织、分层次的系统。
  (4) 二分法定理——个人所有构念都具有两极性。
  (5) 选择性定理——人是通过构念选择的限定或扩展来运用构念的。
  (6) 范围定理——说明一种构念仅实用于一定范围的事件;
  (7) 经验定理——说明对实际经验的建构是个人的构念系统得以验证和修正;
  (8) 调整定理——说明某些构念比另一系些构念更具有渗透性;
  (9) 片段定理——说明在尝试建立新构念时可能会出现反常行为,但从整体上看人的行为是一致的;
  (10) 共同性定理——说明人们的相似性不是因为他们的经验相同,而是由于他们建构经验的方式相同;
  (11) 社会性定理——说明为了扮演角色,个人必须了解他人的构念系统,然后照此行动才付诸行动。
  二、 人格动力
  剀利不同意大多数传统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传统的动机理论把人看成生来无活力,因此需要某种东西来驱动。他称为推理论(草耙理论)和拉理论(胡萝卜理论)。推理论的代表弗洛依德、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拉理论的代表如荣格、阿德勒。因为我们的理论较注重动物自身的本性,所以我们的理论最好叫公驴理论。
  凯利认为,当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其产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