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当当当当 更新:2022-06-15 12:32 字数:4909
2.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是什么?
3.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是什么?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其人
奥尔波特( G。W.Allport)1897年11月11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蒙族特玛,在四兄弟中排行最小,其兄F。奥尔波特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1915年,奥尔波特考入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他的入学考试成绩刚刚合格,初入学时的各科成绩也不理想,不是C就是D。毕业后的第二年,奥尔波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罗伯特大学教英语和社会学。由于他非常热爱学习,以致于决定接受哈佛大学的盛邀继续研究生的学业。在归美途中,奥尔波特在维也纳与弗洛伊德进行一次短暂的会面。这次会面使他了解到弗洛依德心理学在把握潜意识内容时忽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实。这一点不仅对他后来理论的创立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他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对精神分析都极为反感。
1922年,奥尔波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1922…1922年,他还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汉堡大学和剑桥大学。1924年,奥尔波特重返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最早关于人格理论的课程。1939年,奥尔波特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曾荣获1963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二、 特质概念与种类
特质(trait)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
奥尔波特区分了以下几种特质类型:
个人特质是指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特质。
共同特质是指许多个体共有的特质。
首要特质是指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
中心特质是指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次要特质是指不太明显的、一致性和概括性较差的特质。
三、 机能自主关于人格动力
奥尔波特不同意弗洛依德关于潜藏在成人人格后面的动机是儿童期心理欲望与经验的一种反应的观点。他认为,即使儿童期的行为类似于成人行为,它们也未必代表相同的潜在动机。为此他提出了机能自主的概念。所谓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例如,一个大学生刚学习一门课程,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课或因为家庭需要,或者是因为事件宽裕而选修,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全被这门课程吸引,甚至终身迷恋这门学科。在这里,原发性动机已经完全丧失,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
四、 统我及形成过程人格发展
为了避免和其他心理学家所使用的类似概念相混淆,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proprium)即“自我统一体”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单一概念下自我的各个方面。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形成
五、 健康人格
奥尔波特极力主张健康的成人人格原则上不能由动物、儿童神经症的研究引申而来。神经症和健康人的动机之不同,在于前者的动机在过去,而后者的动机则在未来。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具有六个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 (capacity for self extension)。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极广,他们有许多朋友和爱好,并且在政治、社会或宗教活动方面也颇为积极。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健康成人与别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但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他们具有同情心,能够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他们对自己具有积极的意象,即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对自己乐观的态度。
4。具有现实性知觉。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这种人看待情境便顺应情境都极为明白,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
5。具有自我客观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表现。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准确。他们理解真正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知道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差别。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健康成人需要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奥尔波特认为这种定向在性质上不一定是宗教性质的,意识形态、哲学、信仰、生活的预感或前景都能对人的一切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六、 研究方法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研究的方法除了常规研究方法外,要了解一个特定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这个人本身,他提出了特殊规律研究法。这种方法不是把所有被试都归于研究者实现设计好的分类中,而是关心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中独特的特质组合。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奥尔波特在对一个名叫詹妮的妇女的研究中详细报告了这种研究方法。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
一、卡特尔其人
卡特尔(Cattell)1905年生于英国塔冯撤尔(Devonshire),1924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他主修化学,但对社会活动极感兴趣,于是改读心理学,在伦敦大学心理系为研究生,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读研究生时,他就从师于当时著名的心理统计学家斯皮尔曼。这也是后来他能够把因素分析用于人格研究的主要原因。 1932-1937年在莱塞特(Leicester)地方建立并主持学校系统的心理门诊,1937年受桑代克的邀请去美国,先在哥伦比亚,后来在哈佛等著名大学教课。再后在1945年卡特尔40岁的时候担任伊利诺斯大学人格和团体分析实验室主任,任研究教授。卡特尔一生努力工作,他写过大约300篇学术论文和20多本学术专著。
卡特尔的人格结构模型
主要著作:
《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
《人格的种类和测量》
《人格研究导论》
《人格》
《一个系统的理论和事实研究》
《人格和动机:结构与测量》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人格的科学分析》
《人格和学习理论:环境中的人格结构》
二、特质的种类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卡特尔继承了奥尔波特对特质的分类,认为某个人独具的特质叫个别特质。一个社区或集团所具有的特质叫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指一群看上去是关联的特征或行为。根源特质指行为之间成为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从而成为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它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控制着个人所有的惯常行为。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有内部生理状态或遗传因素决定的特质。环境特质:由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特质。
4。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指决定一个人处理问题或事情的成效的特质。气质特质:由遗传决定的、表现为一个人的风格的特质。动力特质:指一种启动人格的特质,也是人格的动机因素。
三、人格的动力能、外能、辅助和动力格状
能与一般所称的本能同义。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能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它使个体产生选择性注意,即它引导个体转向于某些事物而忽视另一些。(2)它能激发对某些刺激产生情绪反应。(3)它指引人趋向于有目的的行为。(4)能的结果是完成或达到这些反应。能的种类有好奇、性、合群、保护、自信(包括自作主张)、安全、饥渴、怒、厌恶、吸引、自我屈服等。
外能(metaerg)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造特质。能和外能的区别只在于来源不同,它们都是趋向于事物的动机性倾向。前者为先天的,后者为学习的。外能又可分为情操(Sentiment)及态度(attitude)。
情操是学习而来的、重要的动力特质结构,它使个体注意某种或某组(类)事物,而以固定的感受对待它,并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情操是广泛而复杂的态度,它与某些兴趣、意见看法和少数态度结合。情操是由长时期学习而形成的,它们由环境铸造。卡特尔认为情操主要是涉及…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家庭、配偶、所属团体、坚定的信念、从事的事业以及对个人自己的动力特质。而其中的自我情操成为整个人格中具有重要力量的动力。
态度比情操更有特异性,但是由情操衍生而来,而情操则衍生于能。态度是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的事物,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倾向。因此,态度是具有某种强度的兴趣。或者说它表现了对某一特殊动作过程所具有的兴趣的强度。例如人们对家庭、游戏、职业、政治、人间关系等方面的兴趣的强度是不同的。态度及兴趣是人格动力结构的元素。因此,一个人的态度表明此人在一定情境下将有某种一定的活动。
按照卡特尔的理论,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就是辅助(subsidiation)。情操是能的辅助者,由能而来;态度是情操的辅助者。人格中的这些安排和布置称为动力格状,其意义就是指能(及外能)、情操和态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每一种情操都是几种或许多能的机能或辅助者。能的欲望不是直接满足的,而常常是通过发展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活动间接地得到。
四、研究方法
卡特尔强调客观方法,采取大样本被试的测定和因素分析,他强调自我认知的方法论,并主张研究方法与理论密切相联系。他认为研究人格有三种方法:二变量、多变量和临床方法。
二变量实验就是一般在物理科学上所采用的实验设计,它包括两类变量既自变量和因变量。多变量方法同时研究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相关。在进行多变量实验时,实验者不操纵这些变量,而是实验者让生活本身成为实验,再用统计方法革取其中的因果联系。卡特尔认为用二变量实验来探讨人格问题,过于简单和琐碎。临床方法可以揭示人们自然出现的重要行为,也适合于研究行为整体机能活动规律和原则。因此,临床方法与多变量方法在应用目的和效果上极为一致,两种方法的研究者所关心的都是全体现象(global events),共同兴趣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复杂模式上,从整体上而不是片段上了解人格。
第三节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H。J。 Eysenck,1916…1997)于1916年 3月 4日生于德国柏林,18岁时艾森克来到了英国,被伦敦大学录取,在西里尔·巴特教授门下攻读心理学。大学毕业以后,在著名神病学家A.刘易斯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研究工作的最初成果作为他的第一本书《性格诸向度》于1949年出版。在莫兹利医院艾森克建立起了全英最主要的临床心理学部门。艾森克研究工作的基础是行为疗法的发展,他是该邻域主要的先驱者之一。艾森克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的许多关于心理学的普及著作拥有广大的读者。1955年始担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至退休。
主要著作:
《人格维度》(1947年)
《人类的人格结构》
一、 人格的定义和层次模型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人格的维度有外倾…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典型的外倾者好交际,喜欢聚会,他们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内倾者则是安静的、不与人交往的、内省的,他们喜欢书籍胜于喜欢他人,他们是保守的,除了少数知音外,几乎让人敬而远之。神经质的高分特征是情感的易变性,是外显的、反应过敏的,倾向于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比一般人更容易激动、动怒和沮丧。而处在维度另一端的人则似乎能很快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