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莫再讲 更新:2022-06-08 15:34 字数:4726
事情的直接当事人小姚,一下子成了甲乙双方关注的目标。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一时觉得无地自容,脑壳无限涨大。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小姚一下子懵了。
“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好!我没有想到……”
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这句话反复地挂在小姚的口头上。
如果对“封井器事件”作一下认真反思的话,我们还会发现,4521队的石油工人,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没有想到”的并非仅仅小姚一人。工人们事后评价说,自接班后的十几天时间里,小姚的工作态度还是十分认真勤苦的,应该是上一个班次或者上上一个班次留下的隐患……
但是,如果设想一下,当时正在岗位上的,如果不是小姚,而是其他另一个人——小张小王或者小刘,事情也仍然会照样发生。如果追究一下的话,我们应该想到,我们所执行的管理条例与国际惯例的差别所在!封井器事件,不过是对“国际接轨”这一流行术语的一个最现实的注解罢了!
当时在场的人,包括项目领导和作为平台经理的赵全民,显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已经察觉到封井器事件带给姚怀远的打击。赵全民对带班工长以及和小姚接触的人吩咐:不要再去批评小姚,要多给他一些精神上的开导和帮助。
对姚怀远来说,这也是“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
“几千万元的合作项目”是否要在我手里毁掉?在那几天里,他觉得愧对4521队的每一个弟兄,愧对参加的国际施工项目。
他精神有些恍惚。晚上躺在床上,一次又一次地翻看爱人和孩子的照片,翻来覆去地只是重复着这一句话:“都是我惹的祸,是我不好……”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他采取了“寻短见”的方式,用一把水果刀在腕上割了几刀……
好在抢救及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在风云际会的国际石油市场上,我们的每一个走出国门的石油工作者,他们肩负的,并非个人的是非荣辱,而是一个民族的使命!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会,我们正在迈出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沉重的责任,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历史使命!
这是出使国外市场的石油将士共同承担的精神压力!
4521队的石油将士,就是这样顶着来自各方的巨大的压力——在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对接”的不能不说是痛苦的过程中,百折不挠地完成了设备的整改工作,将自己的钻塔矗立在尼罗河盆地的茫茫沼泽地上。
这些工作,在乔治先生挑剔的目光下一道道完成。
交下了足够的“学费”,也学到了国际施工的管理经验。及至全套设备在国际标准化要求下终于验收完毕的时候,项目部的一位负责人深深叹一口气,感叹地说,简直是“在炼狱里走了一遭!”
应该这样说,是一次“凤凰涅磐”式的新生!
——我们随后还会看到,经过了“涅磐之痛”的4521钻井队,在苏丹南部尼罗河盆地沼泽地带,在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将会有怎样杰出的表现,会是怎样的一支无往不胜的队伍!
更为直接感受到中国石油队伍竞争的,当然是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有时,在合作过程中,他们采取的一些有失公正的手段,也令ZPEB的石油工人持保留态度。这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因为工作对象的变化,这些石油工程人员,虽然对甲方监督在某些事情上的做法有些抵触情绪,却还是尽量采取遵从的态度,依照甲方的要求处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碰撞”;因为,不可避免的是,双方的行为,还都受了些“国际政治”的影响。
在1/2/4区的一支石油工程队伍,因为ZPEB一支队伍的参与竞争,面临着被挤出市场的威胁。在中方井队做现场监督的一个加拿大籍的印第安人贝林,在工作中对中国工程人员蛮横无理,动辄咆哮。在设备整改时,甲方指定的德国设备监测公司的专家明明已经验收合格,贝林仍然无端地设置障碍。有一次井队搬迁时,贝林的电子计算器找不到了,硬说是被中国工人偷走了,站在井场上,泼妇似的骂街。对贝林的这种恶劣行为,中国工人极为愤慨,但是为了工作大局,大家还是能忍则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贝林在自己的床头下面发现了那只丢失的计算器,这才明白过来,是搬迁中整理杂乱物品时滑下去的。中国工人向大尼罗河公司反映了贝林工作中的品行,离开井队的那天,贝林痛哭流涕,一遍一遍地找平台经理道歉,要求中国石油工人的原谅。这个印第安人贝林,吞噬了自己酿制的苦果,被大尼罗河公司解雇了。
自然,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就要求中国的石油工程队伍乃至这个队伍的每一个成员,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在文化素质、技术管理素质等等,都应该表现得更为杰出!
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个留在背后的影子。在国内,除非是心理不健康者,谁都不会一天二十四小时地关注自己身影的变动。然而海外石油市场的工程人员,身在异国的土地上,人留在地上的“背影”的实际内容似乎也发生了变化。你站在那里,面对的是一个世界;你所代表的已非“你”这一个体,在某些行为上,你还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此时此地,“个体”的概念已经无限范围地扩而大之;在你受到赞扬的时候,是一个国家的荣耀;当然,你在受到指责的时候——你如果受到指责,对手指责的对象往往已经发生了转移——他们主要指责的不再是“你”而是你的“背影”。
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如我们开头提到的雷恩先生和A、B阿卜杜拉那样……
值得庆幸的是,ZPEB海外石油市场的组织和领导者们,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力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努力培养锻造一支精通国际化管理、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严酷竞争并且敢打必胜的石油队伍。在国内,中原的石油钻井队伍,终年转战于戈壁沙漠,历经磨练,是钻井市场上的一支王牌军,号称“铁血之旅”。现在,他们又将自己的队伍,投放在充满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精心打造一支能够承担跨国石油工程的“铁血之旅”!
建立这样一支石油王牌队伍,当然是打赢面临的这场国际“石油之战”的首要条件!
他们的高瞻远瞩之处正在于此!
同4521钻井队一样,32747钻井队一路征尘到达目的地,他们面临的第一个任务,也是设备“技术整改”的问题。
32747队的甲方公司,是大尼罗河石油工程公司(由苏丹、加拿大、马来西亚、中国CNPC等跨国石油公司合资),一切都是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设备要悉数整改一番,是否属于有关国际规定中指定的生产厂家?有没有明确标示的铭牌?住地的安全以及环保配套设施——甚至施工人员居住的野营房,门框的高低(人在进出时是否会磕碰到脑壳)、灯泡有没有保护罩、有没有安装阶梯扶手等,都在整改的项目范围之内。
其实,这仅仅是硬性的规定。还有一些软性的“精神指标”,掌握在监工人员的手里,比如:施工人员在工作中摔了一跤,要查明摔这一跤的原因;手指不慎擦去一层皮,要以工伤计算。有时候,现场监督会猝不及防地在某一位工人的肩上拍一下,你如果反映有失机敏,监督人员就会认为,你是应该“回家歇息了”……
在ZPEB的记录中,这种教训也是发生过的。在此之前,去M国施工的一支石油钻井队伍,就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国际管理要求,在派出人员的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等等方面缺乏经验,施工中出现了一次停钻事故,致使合作项目因此中止。并且累及了钻井队所使用的那支队伍番号——失去在所有国际项目中的投标资格!
对刚刚走向国际石油市场的工程人员,往往将一种自负感(企业观念)也同时带出了国门——这就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身份背景——或者说,是我们历来倡导的“国家主人”的企业精神。在国内,我们历来倡导“国家主人公”的精神,要工人对企业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说,在这种精神的主导下,我们的石油工业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成就,在中国的戈壁荒漠上建起了诸多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石油基地。但是现在——我们是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台阶上,当然应该以更为高远的目光看待面临的问题:我们旧有的企业管理观念与国际管理观念之间的差距。熟悉国际惯例,尊重国际惯例,才能打造出一支征战国际石油市场的王牌队伍。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相互尊重才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号称美国“石油之父”的哈默有一句名言:“只有永远的合作,没有永远的赢家;一个聪明的人在竞争的时候,应该把一种高尚的哲学传达给对方,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32747钻井队设备整改中的现场监督,分别来自几个不同的发达国家,他们熟悉国际市场并且大都有着丰富的石油工程管理经验。虽然执行着同一道管理标准,因为各自的习性或某些生活习惯的不同(当然也不排除国际政治影响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就如哈默先生说过的那样),工作中也会出现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白班监督要求安装某一配件,夜班监督则指令马上拆除;此现场监督要求钻挺顺向堆放,而彼现场监督值班时则要求你必须横过来……你如果对他们的某些行为提出不同看法,从监督先生那里得到的,往往是这样的回答:
“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
虽然听来不甚顺耳,但这话问得并没有任何错误。这就要求走出国门的石油企业的工程人员,顺时应变,努力使自己适应国际管理观念的要求。这是一个痛苦的企业行为和自我行为的约束过程。尤其是,如果你暂时还处在“乙方”的位置上——当你讨厌现场监督那副冷冰冰的嘴脸的时候,这种自负感很容易滑落为“国际接轨”的一种精神阻碍。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监督先生的话说明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就是:“即使错了,也用不上你来操心;即使错了,你也应该按我说的办!”
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了解。
这天,在钻井队的设备整改现场,发生了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给现场监督人员的不平衡心态提供了发泄机会,也使初出国门的32747队陷入被动。一位工人,因为正忙着手里的活计——因为倒不出手来,虽然知道应该小解了,却是一憋再憋,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才急急跑到井场一侧小解,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现场监督人员发现了。 现场监督立即上告大尼罗河公司,并向ZPEB工程公司发出通报,明确提出几条标准:一是中止合同,二是调换队伍,提高管理标准……
这也应该是初出国门缴下的“学费”!
在井场上小便的这位弟兄,很快被勒令“回国休息”。在离开井队告别众位弟兄之前,他流下了眼泪,难过地说:“都是憋尿惹的错儿……早知如此,要么早去放掉,要么再憋一会儿也行啊!”
ZPEB的领导当然不会偏袒自己的工人。从这一小小的事件中,我们不能不看到,走向国际工程的中国石油队伍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这种考验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要求你必须改变生活中的某些观念和陋习!
32747队就是在这样严格的国际惯例观念中站稳了脚跟,高高的钻台终于矗立在他们初出国门的第一口井位上。这是苏丹1/2/4区开钻的第一口探井。比同期到达的那家加拿大石油钻井队提前十天投入钻井施工。开钻的那天,32747队的弟兄望着钻塔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百感交集,就如同在世界奥运会上抱到了一块金牌……
32747队随后创出的业绩,更令甲方刮目相看。他们仅用十六天的时间完钻;从固井到搬迁只用了十七个小时,从搬迁安装到新井开钻仅用了三天!
1998年初期,黑格里格1/2/4区的油井钻进记录,是由加拿大的一个石油钻井队——RIG15队在H—16井创立并保持的。1950米的井深,他们以9.65天的建井周期完成施工。32747队站稳脚跟之后,随后承钻的1970米深的H—18井,以9.14天的周期完成了施工,再次改写了1/2/4区的钻井记录!其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赢得了甲方的赞誉,甚至自恃设备先进的加拿大钻井队的同行也为之惊叹,被誉为1/2/4区的“中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