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
凉 更新:2022-06-08 14:45 字数:4883
人间篇并“忘”作“亡”。皆其证。诗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笺“亡
之言忘也”,亦其例也。
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言者,乃
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存”“忘”对举,与此文同。
不■不足以为道。
罗振玉曰:敦煌本“笑”下有“之”字。
故建言有之:严可均曰:御注无“故”字。
谦之案:邢玄、景福、庆阳、磻溪、楼正、高翿、室町本与御注同。
武内敦乙本“建言”下有“是以”二字,顾欢本同。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是以建言有之曰”。
谦之案:傅、范本亦有“曰”字。范应元曰:“王弼、孙登、阮咸同古
本,河上公本无‘曰’字。”奚侗曰:“建言”,当是古载籍名。高亨曰:“建
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人间世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
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证名书曰言,
古人之通例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严可均曰:“若类”,御注、王弼作
“若颣”。
谦之案:“进道若退”,御注“退”作“○”,傅奕、彭耜、林希逸、赵
孟俯此句在“夷道若类”句下。“类”字,释文、河上、敦煌、景福、柰卷、
顾欢并同,傅、范本作“颣”。范曰:“‘颣’,古本音耒,丝节也,河上公作
‘类’。今从古本。”今案:“颣”、“类”古通用。广雅释言:“颣,节也。”
通俗文:“多节曰颣。”“夷道若颣”,简文注:“疵也。”淮南泛论“明月之珠,
不能无颣”,注:“颣,盘若丝之结颣也。”假借为“戾”。左传昭十六“刑之
颇颣”,服注:“不平也。”不平与平对立,故曰“夷道若颣”。夷,平也,“颣”
则引申为不平之义。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谷”作“俗”。
罗振玉曰:“大白若辱”,此句敦煌本在“上德若谷”之前。
谦之案:罗卷敦戊本“谷”不作“俗”,与法京敦乙本异。成玄英曰:
“‘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也。”马叙伦曰:“各本
作‘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尘之义。”又“大
白”,道藏王本“大”作“太”。
又“辱”字,傅、范本作“○”。范曰:‘○’音辱,黑垢也。古本如
此,河上本作‘辱’。”毕沅曰:“‘○” ,河上公、王弼并作‘辱’。作‘○’
者,所谓‘以白造缁’是矣。说文解字无‘○’字。”谦之案:玉篇:“○,
垢黑也。”当为“辱”之古文。广雅释诂三:“辱,污也,又恶也。”仪礼士
昏礼“今吾子辱”,注:“以白造缁曰辱。”素问气交变大论:“黑气乃辱。”
辱有黑义,与白对立,故曰“大白若辱”。
易顺鼎曰:按“辱”者,仪礼士昏礼注云“以白造缁曰辱”,即此“辱”
字之义。。。盖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故曰辱也。此老子本义,幸有诗
传、礼注可以互证。
广德若不足,谦之案:庄子寓言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
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末二句与此章同。又史记老子本传老子教孔
子语:“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疑“广德”为“盛德”之讹。
马叙伦谓此文当从庄子,作“盛”是故书,是也。严遵本作“盛德”,当从
之。又罗卷“若不足”作“若濡”,与诸本异。
建德若偷,狩野直喜曰:河上公本之与王弼本,经文原不相同,后世
辅嗣义行,而河上注渐微,遂据王本妄改经文,以致两者混而无别,幸有旧
钞足以正刊本之误。。。第四十一“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此本(谦之案:
指柰卷)“若偷”作“若揄”。案王弼注:“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
立不施,故若偷匹。”河上注:“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偷引”,
此本亦作“揄引”。盖王弼本作“偷”,其训为匹;河上本作“揄”,其训为
引。说文手部:“揄,引也。”韩非子饰邪篇:“庞援揄兵而南。”汉书礼乐志
“神之揄”,颜师古云:“揄,引也。”是其证也。可见两家经文不同,训释
亦殊,后人无识,妄改“揄”为“偷”,以从王本,注亦改为“偷”,而河上
公义更不可问矣。又曰:案唐景龙刻石作“建德若偷”,。。则河上公本为
王本所乱,自唐时已然。
谦之案:河上本为王本所乱,是也。惟此句,敦煌本无,河上公、王
弼作“偷”,与此石同。广明本、傅本作“偷”,高翿本作“输”,柰卷、室
町本作“揄”。范应元曰:“‘输’,傅奕云‘古本作输’,引‘广韵云:“输,
愚也。”河上公作揄,乃草字,变车为手。’傅奕云:‘手字之误,动经数代,
况“辱”字少“黑”字乎?’傅奕当时必有所据。王弼作‘偷’,董遇作‘摇’,
今从古本。”案范说有误,傅奕此句作“偷”,下句作“输”,范本作“输”,
乃误引傅奕。案作“偷”是也。说文:“偷,巧黠也,从女,俞声。字亦作
偷。”朱骏声曰:“偷假为愉,汉书食货志:‘民偷甘食好衣。’路温舒传‘偷
为一切’,注:‘苟且也。’礼记表记:‘安肆曰偷。’左文十七传‘齐君之语
偷’,注:‘苟且。’又东京赋‘剿民以偷乐’,注:‘犹侥幸也。’又后汉张衡
传‘虽遨游以偷乐兮’,注:‘怀安也。’尔雅释言:‘佻,偷也。’又荀子修
身‘偷儒转脱’,非十二子‘偷儒而罔’,注:‘当为输,苟避于事也。’又为
揄。”由上知“偷”、“偷”、“揄”、“输”古可通用,“偷”字是故书。
俞樾曰:按河上公注曰:“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王
弼注曰:“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然偷匹之义,
于古无征,义亦难晓。。。今按“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
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健德者偷”,
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与上句“广德若不足”一律。
质真若渝,谦之案:傅奕本作“质直若输”,柰卷“真”亦作“直”。“渝”、
“输”古字通。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作‘渝’,古字通,如春秋‘渝平’为‘输平’
是也。”案“输”假为“愉”,有苟且怀安之意,又为“渝”。“质真”之“真”,
为“■”之讹。
“质■若渝”,盖谓质朴之人,行动迟缓,驽弱有若输愚者也。
刘师培曰:案上文言“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此与并文,疑“真”
亦作“德”,盖“德”字正文作“■”,与“真”相似也。“质德”与“广德”
“建德”一律,“广德”为广大之德,与“不足”相反;“建德”为刚健之德,
与“偷”相反(用俞说);“质德”为质朴之德,与“渝”相反;三德乃并文
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谦之案:法京敦乙本“无”作“无”,罗卷均作“无”。
易顺鼎曰:“大方无隅”,道德指归论作“大方不矩”。
顾广圻曰:“大音希声”,傅本“希”作“稀”,按同字也。
王先慎曰:傅本“音”作“言”,与各本全异。
李翘曰:吕氏春秋乐成篇首曰“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
引老子。
夫唯道,善贷且善。
严可均曰:“善贷且善”,各本作“且成”。
罗振玉曰:敦煌本“贷”作“始”。
谦之案:祝蘧矶鼗鸵冶尽拔廾毕氯保嗽啤按弊鳌笆肌保司堇?br />
子义本。傅本、诸王本、室町本作“善贷且成”,范本作“善货且善成”,云:
“严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善贷且成’、今从古本。”今按怡兰堂严本
亦作“善贷且成”,与范所见不同,盖与王本同脱一“善”字,碑本句末脱
一“成”字,宜从范本增入。“成”与成、声、形、名为韵。“贷”与庄子应
帝王篇述老聃语“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之“贷”意旨相同。“道隐无名”,亦
即庄子“有莫举名,使物自喜”之意,所谓功成不名,立乎不测,而游于无
有者也。
于省吾曰:景龙本作“夫唯道,善贷且善”,当脱“成”字。敦煌“贷”
作“始”,乃声之转。周语“纯明则终”,注:“终,成也。”又“故高明令终”,
注:“终犹成也。”书皋陶谟“箫韶九成”,郑注:“成犹终也。”是成、终互
训,义同。然则“善始且成”,即善始且终也。六十四章“慎终如始”,亦“终”
“始”对文。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行、亡韵(阳部),笑、道韵(幽、宵通韵,
道协音盗)。
昧、退、类韵(脂部,昧音寐,退,吐位反)。谷、辱、足、偷、渝、
隅韵(侯部,渝,喻蓲反,隅,俄蓲反)。成、声、形、名、成韵(耕部)。
谦之案:笑,宵部,道,幽部,幽、宵通韵。惟道音盗,似误。“道”,徒皓
切。古,徒苟切。“道”,首声,九章与守、咎韵,十四章与有韵,四十七章
与牖、少韵,此其例证。又谷、辱、足、偷、渝、隅一韵,姚文田、邓廷桢
分谷、辱、足一韵(六屋入声),偷、渝、隅一韵(十三侯平声)。又“建德
若偷”之“偷”字,高本汉本一作“偷”,一作“输”,皆韵。顾炎武曰:“行”,
古音杭,引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故弱之
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唐韵正卷五十二庚)又曰:四句
二韵,而语助“之”字,一有一无,在他诗亦有可证者。老子曰“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行与亡为韵。又唐韵正卷十七,十三末:
“昧”,今考古书“昧”字,有读去声者,有读入声者。去声则莫佩反。老
子“明道若昧,夷道若类,进道若退”。又卷六十九侯:“偷”,古音俞。老
子“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
邓廷桢曰:偷、渝、隅为韵。“渝”,古音读若粒J狒谩吧崦挥濉保?br />
与“侯”为韵。“隅”,古音盖读若耦之平声。诗绸缪“三星在隅”,与“逅”
为韵。偷、渝、隅古音皆侯部字。又曰:俞、禺二字今音与鱼、虞同,而古
音皆在侯部,其从俞声、禺声之字,并当入侯。。。老子:“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若隅。”谷、辱、足皆侯
部之入声,偷、渝皆侯部之平声,而隅与之为韵,则从禺声之字皆隅之类,
不但如唐韵厚部所收之偶、耦、藕等字矣。
右景龙碑本九十五字,敦煌本、河本、王本同,傅本九十七字,范本
九十八字。河上本题“同异第四十一”,王本题“四十一章”,范本题“上士
闻道章第四十一”。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谦之案:淮南子天文训:“道日规,始于一。”王念孙曰:“‘日规’二
字与上下文义不相属,此因上文‘故曰规生矩杀’而误衍也。宋书律书作‘道
始于一’,无‘日规’二字。”今案王说是也。淮南义本老子此章,故下文曰:
“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又庄子天地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语
本老子一章“无名,天地始”与本章“道生一”之旨。又黄帝内经太素卷十
九知针石篇杨上善注曰:“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
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分为九野、四时、日月乃至万物。”
语亦出此。
又案:道生一,一者气也。庄子知北游篇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
贵一。”李道纯曰:“道生一,虚无生一气;一生二,一气判阴阳。”赵志坚
曰:“一,元气,道之始也,古昔天地万物同得一气而有生。”大田晴轩曰:
“一二三,古今解者纷纭不一。
案淮南天文训:‘规生矩杀,衡长权藏,绳居中央,为四时根。道日规,
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以一为一气,二为阴阳,三为阴阳交通之和也,
此说极妥贴。”又曰:“案道,理也;一,一气也;庄周所谓‘一之所起,有
一而未形’,是也。二,阴阳也;三,形气质之始也。第十四章曰:‘此三者
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盖此三也。意谓道生一气,?